【经验交流】编纂名品志书 留存绵竹印记——绵竹市镇村志编纂实践的经验启示

图片
图片

编纂名品志书 留存绵竹印记

——绵竹市镇村志编纂实践的经验启示

绵竹市党史市志研究室

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是省地方志办部署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三年来,在绵竹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省、市地方志部门精心指导下,绵竹市党史市志研究室精心谋划,坚持“编纂名品志书  留存乡愁记忆  助力名镇(村)发展”的工作思路,系统推进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截至5月底,全市12部镇(街道)志全部进入编纂阶段,重点培育《年画村志》申报中国名村志。

一、高位统筹,构建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

自觉把镇村志编纂工作放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中考量、谋划和推进,全力做好镇村志编纂的组织推进工作。绵竹市党史市志研究室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党委领导、地方志部门牵头、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上下联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以两办名义印发文件,对镇村志编纂提出要求;分管市领导亲自作出安排,提出具体要求;召开镇村志工作推进会,组织镇(街道)分管领导交流经验,分享工作成果;积极保障镇村志编纂经费;将镇村志编纂纳入乡镇年终综合考评的范畴。

二是组织推动有力。绵竹市党史市志研究室深入镇村,全面摸底镇村情况,形成了“调研摸底、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分批推进”的工作方法,做好镇村志的定位设计,根据各镇村实际量体裁衣,在“全志”和“名志”中选择合适的编纂模式,例如:《广济镇志》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选择“名镇志体”进行编纂,在目录中设置“乡村文化旅游带”类目,体现“名优”“名特”,以镇志编纂打造广济发展的新名片。

三是凝聚修志合力。组建镇村志审核小组,选配情系绵竹发展、关心史志工作的老领导、老专家和部门业务骨干参与镇村志编纂,切实提升镇村志质量。绵竹市党史市志研究室指导各镇配强镇村志编纂队伍,建议吸纳一批政治思想好、有较强文字功底、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年轻人和熟悉本地情况、具有一定业务专长的老同志进入编纂队伍,通过行业熟手带生手,努力构建众手成志新格局。

通过不懈努力,全市上下形成了“领导关心重视、镇村积极推动、社会普遍参与”的浓厚工作氛围,镇村志编纂工作有序推动。

二、因地制宜,构建精细务实的业务指导模式

绵竹市地处川西平原与龙门山脉交会处,名酒文化、年画文化、南轩文化、三国文化、年俗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绵竹“酒香画境·美丽绵竹”的城市品牌形象。在新时代镇村志编纂实践中,绵竹立足“千年古县”的历史积淀与“三产融合”的当代实践,力争构建“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志书编修体系。

一是明确定位,实施一条主线。在充分吸收省、市指导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购买和交换世面上各种精品镇村志,明确绵竹镇村志编纂的指导思想,明确镇村志编纂要坚持留存历史与服务发展并重,梳理镇村家底的同时,注重服务产业发展和文旅融合。召开座谈会、启动会。

二是分类施策,做好特色分析。针对辖区12个镇(街道)资源禀赋差异,对镇村进行特色分析,搭建篇目、制定资料收集指南,红色资源镇突出革命人物事迹与精神传承(如王干青与“七·四”农民暴动),绿色生态镇侧重乡村振兴(如汉旺镇、九龙镇、广济镇的乡村旅游),古镇聚落深挖历史文脉(如孝德镇年画技艺,清平镇羌汉山歌,剑南街道传统白酒酿造技艺),同时搭建四方会审机制(邀请上级指导单位、地方文化名人、镇村编纂团队、专业公司等社会力量共同为篇目把脉定向)。审核通过后的篇目必须凸显当地特色,服务镇村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镇村充分认同镇村志编纂的意义,并明确了编纂思路和方法,编纂工作进展很快。

三是跟踪问效,实施定期督导。绵竹市党史市志研究室指导基础条件好、编纂力量强、经费保障足的镇、村先行先试,利用镇村志编纂工作推进会、业务交流会,剖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具体实操中的个性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指明工作方向。发扬“店小二”精神,沉下身心,上门指导,与各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沟通交流,宣传省、市要求和绵竹“以奖代补”政策等,提振基层修志信心,实地走访,个别访谈,切实解决修志困难。

三、攻坚克难,搭建打造精品的保障力量

为完成省地方志办“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要求,绵竹市党史市志研究室不断夯实编纂保障。一是落实奖补政策。为确保编纂任务如期完成,积极争取汇报并申请出台考核奖补政策。对参加省级地方志优秀成果评选的、公开出版的镇村志,进行统一奖补。二是加强审核把关。在指导镇村编纂过程中,不断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标准,以提升和创新优化编纂工作。从镇村志启动培训、纲目研讨,到初审、复审、终审与验收全流程参与,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三是探索精品路径。依托沿山风土人情,重点记述清平山腊肉、松花皮蛋、赵坡绿剑等特色农产品,突出记述年画节、梨花节、采摘节等农旅活动,全力打造各地特色亮点,串珠成链,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系统化推进镇村志编纂工程,绵竹不仅完整保存了地域文化基因,更激活了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实现了"修志"与"用志"的良性循环,为新时代基层志书编纂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图片
图片

撰稿绵竹市党史市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