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的欢歌余韵未散,兰溪校园内外仍是童趣飞扬。操场上趣味农耕实践的稚嫩身影、课堂里安全教育的热烈讨论、文化馆中诗艺熏陶的专注眼神……这些充满活力的场景,正是兰溪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生动缩影,而这样的美好,正在这座城市不断上演。
(一)
什么是儿童友好?简单来说,就是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在兰溪,儿童友好的理念正从一个个细微之处,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友好学校筑根基。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基石,而校园则是孩子们的第二家园。2024年,兰溪聚仁中学、兰花小学、实验中学、行知小学4所学校成功创成金华市儿童友好学校。在这些学校,儿童友好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体现在课程设置、校园环境建设及校园文化营造等方方面面。比如,学校在课程上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开展各类兴趣社团,让孩子们的兴趣与特长得以充分发展;校园环境上,从安全设施的完善到教学环境的布置,都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校园文化则强调尊重与包容,鼓励孩子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社区微光暖朝夕。兰溪充分利用社区空间场地,为辖区儿童打造全新的社区儿童“微空间”。其中,青松社区的“乐享学堂”尤为引人注目。它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的社区托管空间,有效缓解了“双减”后家长的焦虑。社区以“公益+低偿”模式,每天下午5时至8时提供托管服务,注重素质拓展。同时,延伸触角,与红梅村共建“家门口青少年宫”,开展多样化儿童活动,惠及千家万户。
护苗驿站守底线。比如,兰江街道的“未成年人保护站”入选2024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典型案例。这个保护站,构建起“社工+志愿者+法律顾问”服务矩阵,不仅为困境儿童提供临时庇护,更提供心理疏导、家庭关系调适等深度介入服务,成为孩子们温暖的港湾,为幼苗撑起一片温情的天空。
(二)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现实考量。
投资儿童成长,培育未来力量。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投资儿童就是投资未来。对儿童教育、健康、成长环境等方面的投入,是人力资本最有效的投资,具有强社会正外部性和“乘数效应”。通过建设儿童友好学校,提升教育质量,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就是在为未来储备高素质人才,让兰溪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回应家庭期盼,提升民生温度。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广大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和需求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儿童公共服务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家长们不仅希望孩子有学上,更希望孩子能上好学,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的托管服务、素质拓展课程,以及儿童友好公园提供的游乐、运动空间,都是在回应家长们的期盼,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推动城市升级,增强发展韧性。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而言,推进实施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儿童友好。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以儿童优先为切入点,完善面向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对流动、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能够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让兰溪在城镇化浪潮中更具活力和韧性。
(三)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不仅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好的成长环境,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启示。
友好非“装饰”,而是城市发展“必修课”。儿童友好城市不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治理水平与发展潜力的核心标尺。将儿童需求纳入规划、建设、管理全链条,推动了城市治理思维的转变,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应有之义。
功夫在“普惠”,不在打造“盆景园”。 友好城市的真谛在于可及性与公平性。无论是社区的“乐享学堂”,还是公园的普惠设施,其价值在于让最广泛的普通儿童受益,满足儿童的普遍性需求,让友好阳光洒满每个角落,而非制造少数“样板”。而适儿化改造,则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
城市让童年更美,童年让城市更“真”。当我们为儿童创造安全、包容、激发潜能的环境时,家长们亦会对这座城市充满热爱。这种情感的凝聚,能够激发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让兰溪成为一座温暖的、有凝聚力的城市。
儿童友好,丈量着城市的文明,释放了城市的温度。当校园承载起一代兰溪孩子的欢乐记忆,当社区学堂的灯光照亮晚归家长的心安,当保护站的温暖臂膀托举起困境中的希望,兰溪的未来也写下了最温暖的伏笔。从儿童视角出发,蹲下身子与孩子对话,把“儿童友好”融入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兰溪这座城市才能真正“长高”。
编辑丨方昊
一审丨龚献 赵倩
二审丨陈丰 丁嘉露
终审丨王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