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超4000万单,阿里杀入新战场

AI划重点 · 全文约3960字,阅读需12分钟

1.淘宝闪购日订单量成功破4000万,其中非茶饮订单占比达75%,表现斐然。

2.美团Q1营收同比增长18.1%,非餐饮类日订单量突破1800万单,开辟新增长窗口。

3.京东闪购业务迅速成长,日订单量从0成长到2000万单,Q1营收同比增长15.8%。

4.即时零售市场快速扩容,各大平台纷纷布局,面临补贴大战和竞争挑战。

5.专家认为,即时零售的未来走向将取决于各平台的经营底色和策略。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作者 | 江上酒

编辑 | 天宇

即时零售大战已经进行了三个月,各方战况如何?

5月26日,淘宝交出了最新一份成绩单,在入局一个月以后,日订单量已成功破4000万单,其中非茶饮订单占比达75%,作为这场战役的“后发者”,可谓是成绩斐然。

图片淘宝闪购发布海报,宣布日订单超4000万

作为即时零售的老牌大哥,美团的Q1成绩也同样超市场预期,营收同比增长18.1%,非餐饮类日订单量也成功突破了1800万单,开辟出新的增长窗口。

而扮演着“程咬金”角色的京东,在经过了三个月的耕耘后,也成功在闪购业务中分得了一杯羹,日订单量迅速从0成长到2000万单,Q1营收同比增长15.8%,显著跑赢社零大盘。

面对快速增长的即时零售市场,几家大厂倾尽全力,补贴大战硝烟四起,在即将到来的618电商节前,各平台更是摩拳擦掌,誓要分出个高低。

为了以更清晰的视角看待这场即时零售大战,派代此次邀请到了派代智库「即时零售」专家、《即时零售传》作者老张,派代智库「品牌营销」专家、万物天泽营销咨询创始人许晓辉,给出了他们的观察和见解。

这场即时零售大战还会持续多久?几家大厂又各自怀揣着怎样的心思?在由“竞争”走向“共存”以后,各平台该如何“分天下”?希望通过此次采访,能给到大家一些启示与收获。

图片

即使不是「绝对增长」,即时零售也一定是未来

“在我看来,即时零售应该是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因为即时零售可以解决更多传统零售不能满足的消费场景,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即时零售一定是会增长的。”在提及对即时零售的预期发展时,老张的态度是比较乐观的。

从本质上来看,即时零售与传统零售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满足消费者“当下”的需求,而这是「传统零售」与「电商零售」所做不到的。

“比如消费者现在就想吃一个零食,网购可能要好几天,线下又要跑出去买,这都会让消费者在决策环节产生犹豫,但即时零售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决策路径会更短。”对于“即时需求”的定义,老张是这样诠释的。

图片即时零售模式下,雪糕、冻品等也只需几十分钟就可送到,大幅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

而在消费意愿产生以后,能否抓住增量市场,是行业能否长期增长的关键。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派代发现了一则很有意思的数据,那就是在即时零售大战期间,北京与上海的社零总额分别下降了3.1%与1.1%。

这不禁让派代产生疑问:即时零售的成长,与社零增长是否相矛盾?随着市场的扩容,即时零售是否会陷入与传统零售的“零和博弈”困境?

针对这个问题,老张给我们分享了一则数据,在美团闪购近期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其订单量的增长,有26%都来自晚上21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以前没有业态能够满足这种即时的需求,所以即时零售一定有相当部分的量是增量,而不是抢人家的量。”

图片图源:华西证券研究所 即时零售的活跃用户正在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常常会被大家忽略的是,除一二线城市外,广泛的“五环外”下沉市场,其实也是即时零售的重要构成。

“下沉市场的开发现在已经在进行了,全国目前有三四万个闪电仓,其中有相当部分都是下沉市场的,目前正处在一个既饱和又增长的状态,这也构成了即时零售很大一部分增量。”老张解释道。

图片图源:华西证券研究所 县城中产的即时零售客单逼近城市水平

对于这个逻辑,许晓辉也是认可的,不过他也补充道:“对于五环外的低密度人群,市场成熟还需要一定周期。“首先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需要时间去搭建,其次做即时零售对人口密度要求很高,据我们测算,人口密度在200万以上的地区,才更适合去做前置仓的模式。”

针对下沉市场的预期发展,许晓辉的判断是,未来由蓝海过渡到红海阶段,至少还需要4-5年或更长时间,而这也意味着其中潜藏着更多机会。

对于几大平台正在进行的即时零售“大战”,老张认为,几大平台都有各自的优势,同样也在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对于新入局的京东而言,它的最大优势在于集团对整个业务板块的强力推动,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对于舆情的把控,都是比较专业且专注的,但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在美团与淘宝的压力下,打造订单持续增长的优势。

“目前美团的基建最为成熟,规模也是最大的,日订单量在6800多万单,淘宝有饿了么作为基础,也有现成的平台基建,目前订单量也能维持在日均两三千万左右,下一步京东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现有的订单量基础上进一步增长,通过完善基建去提升订单的履约率,这将是京东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于京东的现状,老张如是分析。

而对于阿里,老张认为这场大战是一次很好的增长机会。之前美团占据了差不多整个外卖+闪购市场的70-80%份额,但在这场大战当中市占率或将被重构,淘宝如果未来能将订单成长至日均4000-5000万,那么或将再次重回棋局中央,创造更多增量。

而对于美团,许晓辉与老张的态度大致是相同的,尽管有着最成熟的基建与调度系统,但在这场大战中,美团的份额不可避免的遭到另外两家的稀释,因此在现有的优势下,如何去提高第三方合作商家的品控质量,稳住消费者的消费心智,将是在这场大战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不过在派代看来,其实在这场大战中,淘宝与京东多少都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图在里面,对于这个观点,老张与许晓辉也表示了认同。

老张表示,其实淘宝与京东的入局,不完全是为了做即时零购业务,在主站APP设置进入窗口,其实也是在用闪购业务提升主站APP的日活用户。

而在这个过程中,各平台的闪购业务,也都透露出了不同的风格,京东依旧主打品质,淘宝依旧主打商家生态,长期来看,各平台的经营底色,或将决定着这场大战的未来走向。

图片

即时零售的“终点”,三家会如何“分天下”?

据许晓辉判断,这场“大战”的补贴红利,在短期内应该不会结束,一方面是为了快速积累用户,一方面是为了构建仓储物流等基建,而这些环节,需要“边打边完成”。

处于大战前期,但各平台的发展路径,其实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而各自的“小九九”,自然也开始露了出来。

先来说京东,京东的品牌形象向来以“品质”作为优先,即使是这次进军外卖,主打的也是“品质外卖”的大旗,因此可以推测,在即时零售的业务板块,“品质”也将成为主战略。

据老张介绍,目前京东正在北京、天津、上海等一线城市搭建前置仓,而这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京东原本在一线城市的货仓体系与物流体系。

图片今年起,京东旗下品牌“七鲜”在一线城市快速扩张

许晓辉也认为,京东目前在整个即时零售生态中,其核心实力仍在一二线城市,以城市仓为核心,加强自营仓的品控力度,未来的目标客群,大概率依旧是聚集在一二线城市的部分高净值人群。

同时老张也补充道,其实从京东APP的日活数据也可以看到,在接入了即时零购业务以后,京东日活由1.1亿上涨至1.3亿。将即时零售的业务形象与主站APP结合起来,其实也是在变相的强化用户心智。

除了京东以外,淘宝其实也有着类似的心思,淘宝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商家足够丰富,供应链模式比较多元,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长尾需求,因此淘宝将闪购业务植入淘宝APP,同样有着通过闪购业务联动主站APP流量的策略在里面。

许晓辉也表示,淘宝有着一套非常庞大的生态组织,且在长尾产品的覆盖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下一步的竞争中,淘宝大概率会抓住这个点扩大优势。但同样的,由于商家经营的多为高频需求的白牌产品,在闪电仓的入驻数量足够多后,如何规避产品同质化,也将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最后对于美团而言,由外卖这种高频需求打法转型去做闪购的低频需求打法,自然是有着充足的信心,截止到2024年底,美团旗下的小象超市全国近千家,同时作为三家平台中拥有最多前置仓的平台,美团的先发优势与网络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因此长期来看,无论是前置仓覆盖的范围上,还是成熟的骑手体系所带来的配送效率上,美团都具备着绝对优势。

“因为美团的骑手是到N个地点取货,然后进行配送,要做到这点的前提就是单量足够大,足够密集,才能提升整体的配送效率,美团在这点上的优势还是非常大的。”老张点评道。

因此摆在美团面前的命题,是如何在现有的优势下,尽可能的把握更多的下沉市场,通过降维打击的方式,用更成熟的商业模式开拓更广阔的蓝海市场,或将给其营收带来质变反应。

图片图源网络,某县城的即时零售货仓

其实通过以上分析也不难看出,当这场大战由“针锋相对”走向“和平共处”后,各平台对标的市场与客群是有所区别的,但无论瞄准了哪块市场,目前都处在一个快速扩容的状态。

因此对于商家而言,如果想要入局这波红利,尽快建仓加盟是关键,在一二线城市做仓要注重品控,在下沉市场做仓要打造更丰富的SKU,无论是做品牌商还是渠道商,目前都有较大的市场空白等待填补。

不过老张同时也强调,新的业务出现,肯定会有很多次迭代和变化,每次迭代都会伴随着一些红利,同样也会伴随着淘汰。

因此老张建议,对于广大商家群体,最好是有策略的去进入,先用小资金把固定模式跑通后,再去尝试扩大货仓规模,采用更加灵活的策略,商家的风险也会更加可控。

图片

即时零售的红利,仍在持续释放

在即将到来的618前夕,美团已经率先吹响了号角,喊出了“无预售,无尾款,不用等,更便宜”的口号,这也昭示着即时零售已成为了电商平台新的“竞技场”。

从2015年的叮咚买菜、每日优鲜、朴朴超市,到后来的盒马,再到现在的全民参与,在用户消费习惯的转变与增速红利的释放下,原本高成本、低毛利的即时零售,也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图片图源艾媒咨询,中国即时零售产业图谱

自2015年起,即时零售已诞生了十年,2024年,社会零售大盘增速跌落至3.5%,传统渠道持续萎缩,反观即时零售GMV增速却同比增长19.5%,几乎是同期网络零售的3倍。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即时零售的市场正在快速扩容,作为线上线下协同的新模式,即时零售增速的背后,其实是中国消费的一次消费习惯迭代。

在派代看来,如果想要在这波趋势红利中获得生意结果,无论是平台自营货仓,还是商家货仓,都面临着两重较大挑战。

其一,在618的巨大声势下,如何通过更加科学的体系化分拣、打包提升综合配送效率,将成为捕捉消费者心智的重要一环,不同于传统电商配送,即时零售模式下,往往从出仓到交付只有短短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时间,难度自然会更大。

其二,不同于传统的餐饮茶饮,即时零售覆盖的SKU更加多元,品控环节会变得更加复杂,无论是对于平台,还是对于加盟的货仓商家,如何通过更高效的手段去提高品控质量,也是一门比较难解的课题。

站在消费4.0时代的门槛回望,即时零售的崛起印证了一个商业铁律:真正创造价值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对产业痛点的精准回应。

当"所想即所得"从愿景变为日常,这场静默的零售革命正在书写新的商业文明: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更透明的消费关系、更可持续的商业生态。

而这或许才是即时零售给予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启示,在速度与质量的辩证统一中,中国零售业,也正在迈向一条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

至于各家会交出怎样的答卷,舆论下一步会转向什么风口,也只能静待时间去检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