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2023年9月10日,随着第一声2023万峰林半程马拉松发令枪响,一年多来,以“万峰林马拉松”为龙头的马拉松赛事品牌吸引了众多喜爱这一运动的国内外路跑运动员来到黔西南,在这里他们奔跑在山水画卷中,畅享“人在景中跑,更似景中游”的体旅融合盛宴。
据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今,在万峰林纳灰河乡村振兴滨河生态产业长廊已成功举办贵州电信·2025万峰林马拉松暨多彩贵州马拉松超级联赛(万峰林站)、2025万峰林警察半程马拉松、“联通杯”万峰林半程马拉松等路跑赛事活动35场次,吸引来自国内外5.95万余人次路跑爱好者参与。仅2月9日举办的中国田径协会认证B类赛事—贵州电信·2025万峰林马拉松暨多彩贵州马拉松超级联赛(万峰林站),来自福建省、甘肃省、广东省等33个省份的2718名选手参赛,省外选手占比达24.42%,州外选手占比达41.15%,“万马”赛事品牌在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高。
万峰林马拉松赛事瞬间
近年来,国内马拉松赛事蓬勃发展,赛道设计逐渐成为了赛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于早期千篇一律的城市道路赛道,如今的马拉松赛道呈现出鲜明的多样化特征:有的穿梭于现代都市的摩天大楼之间,有的蜿蜒在秀美的山水画卷之中,有的则挑战着跑者的极限耐力。这种差异化的赛道设计在为跑者带来丰富体验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赛事口碑和城市形象。
万峰林纳灰河乡村振兴滨河产业长廊被中国田径协会认证为半程马拉松赛道,全长21.0975公里的赛道不仅设施先进齐全,也是贵州省唯一串联起两个知名A级旅游景区的路跑赛事路线。图为夏种时的万峰林。 图/邓忠胜
同时,越来越多的跑者在选择赛事时,不再仅仅关注赛事级别和规模,而是将赛道特色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从城市地标到山水秘境,从平坦高速到虐人坡道,不同赛道为跑者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一些拥有独特赛道设计的赛事,尽管难度较大,却因其不可复制的景观魅力吸引着大批“朝圣者”;而传统城市马拉松则通过优化赛道设计,在保留城市特色的同时提升跑者体验。这种赛道设计的差异化发展,正在推动中国马拉松赛事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针对当前路跑赛事快速发展中涉及到跑者体验的关键问题,中国田径协会特别设立“赛道观察团”栏目,邀请资深跑者、赛事专家及行业从业者,从多维度出发,分享专业见解与实战经验。5月15日,“赛道观察团”邀请了跑过50+场马拉松的资深跑者,分享跑者心中最具特色的赛道及其对赛事体验的影响。观察员落日跑道友分享他到贵州兴义参加万峰林马拉松赛事,对地处喀斯特区域的万峰林马拉松赛道进行分享。
赛道旁的休闲地——半月弯
贵州万峰林马拉松赛道犹如穿越在仙境中。这条赛道设在贵州大山深处,穿过两个景区,让跑者在奔跑中感受喀斯特地貌的壮美、布依族“八音坐唱”的悠扬、彝族“阿妹戚托”的欢快,以及“加油文化”的精神传承,犹如在仙境中奔跑。半月弯的“林”静,乡愁集市的人间烟火味,八音堂的民族风情和“八音坐唱”的天籁之音,乐立村的小桥流水人家,双生村口味一绝的蛋炒饭,纳灰村的时尚和乡土融合元素,“福”字田的千重稻香,一路都是风景,层峦叠嶂、薄雾缭绕。此外,赛道设计充分利用了黔西南的自然资源优势,平均海拔1200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米14083个,被誉为“天然氧吧”。黔西南丰富的旅游、人文资源,就像一颗颗珍珠,通过马拉松这样的活动,把这些珍珠串成一个项链,形成一个文旅产业的皇冠。跑者都来到万峰林,以一场酣畅的奔跑马拉松,共享这方山水的馈赠。
赛道旁的非遗表演——八音坐唱
赛道作为马拉松赛事的核心载体,其设计理念正在经历从单一功能向多元价值的转变。优秀的赛道设计不仅要考虑竞技性,更要兼顾观赏性、文化性和安全性。镶嵌在两个国家级景区的21.0975公里万峰林纳灰河乡村振兴滨河生态长廊借助山水风光提供视觉享受的同时,更依托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讲述黔西南故事。
万峰林纳灰河乡村振兴滨河生态产业长廊 图/邢贵龙
同时,万峰林马拉松赛道设计也充分考虑跑者的实际需求,在充分考量路面材质、坡度变化、气候条件等因素的科学配比外,更加注重细节设计,无论是沿途的科技化降温喷雾设备,还是个性化的文化点位体验,都让跑者不虚此行。但无论如何创新,以跑者为中心、尊重赛事本质、彰显地方特色是万峰林马拉松赛最核心的原则。(文/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彭高琴 图/黔西南日报图库)
#路跑周刊
#贵州山居
#加油奔跑 兴义真好
#万峰林马拉松
责任编审:戴宏瑶 韦夏夏
本期二审:魏浩然 舒鹏倩
编务终审:邓伯祥
微博:@中国黔西南
微信:中国黔西南、黔西南山地旅游
APP:北纬25°的黔西南
数字报:www.qxnrb.com
官网:www.zgqx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