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尹仑专家工作站成立
开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作者 茸三布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霞若管理所所长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开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传统知识、国家公园建设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等实践工作相结合,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与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尹仑教授达成合作,正式成立“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尹仑专家工作站”。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维西两县境内,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地带,横断山脉中段,滇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区内群峰耸立,峡谷纵横,集聚丰富生物多样性、植被景观多样性和明显的垂直带谱,是我国独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物种滇金丝猴的核心栖息地,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也是我国乃至全球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旗舰物种之一。同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居住有藏族、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等12个民族。社区居民多散居于高寒、半高山地区,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以山地农耕、畜牧业、采集野生生物资源等为主,并形成了与区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丰富的传统知识。
滇金丝猴仅分布于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云岭山脉的一个狭长区域,面积约20000平方公里,向北延伸到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包括云南德钦、维西、剑川、兰坪、云龙等县和丽江,以及西藏芒康县境内。其中,横跨云南省德钦县与维西县的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以保护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这里的滇金丝猴多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针叶林带。滇金丝猴在保护区及周边共有14个滇金丝猴种群分布,约2500只,个体数量占中国滇金丝猴数量的65%。
作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动植物数量呈现出连年增长的趋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一方面,主要保护对象滇金丝猴保护效果明显。自成立以来,保护区积极探索并实践“社区共管”的保护模式,将生态保护与周边居民的生存发展紧密结合,有效促进了滇金丝猴种群的恢复性增长。保护区内滇金丝猴数量已从1985年的7个猴群、约540只,增加至如今的14个种群、约2500只。同时,保护区始终保持着对滇金丝猴的持续观测,并稳步推进科普教育工作。保护区内设滇金丝猴科普教育基地,占地334.16平方公里,是全世界唯一可以近距离观看滇金丝猴的地方。为实施更全面、更协同的保护策略,2019年7月15日,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YGF)等13家单位共同发起,建立了“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保护区在此框架下进一步加强了滇金丝猴的种群监测、巡护管理、栖息地廊道修复、社区保护协作以及自然教育工作,并持续探索更优化的滇金丝猴保护模式。另一方面,保护区积极主动地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实践,为其他地区生态质量样地监测的开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值得注意的是,保护区工作人员近期在整理红外相机影像资料时,发现布设于佛山乡“巴美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海拔4800多米处的一台相机,于2024年8月25日、30日两次拍到雪豹影像。这是继2024年2月17日、19日在德钦县羊拉乡和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记录到雪豹野外影像后,云南在第三个点位再次记录到雪豹野外影像。同时影像还记录到与雪豹同域分布的其他野生动物(鸟、兽)7目16科28属3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种,包括滇金丝猴、林麝、黄喉雉鹑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雪豹是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本次在德钦佛山巴美再次记录到雪豹影像以及其他野生动物,表明该地区野生动物多样性丰富,进一步证实了此前对雪豹在云南省内可能存在更多分布位点和更大分布区的推测。此外,5月20日,霞若辖区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过程中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金钱豹的活动影像,这是霞若辖区首次记录到的金钱豹影像,丰富了金钱豹在保护区的分布信息,对金钱豹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同监测点位还拍摄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以及其它动物6种。滇金丝猴数量的增加、雪豹等野生动物的影像记录,从侧面也印证了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成效与卓越成果。
尹仑是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智库云南中心研究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西南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传统生态知识研究”带头人。扎根西部地区20多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尹仑教授专注于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传统知识、国家公园建设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等实践工作相结合,探索了多方参与的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和基于传统知识的旗舰物种社区保护地模式。工作站成立后,将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整合西南林业大学科研力量、保护区技术人员以及当地社区,形成“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的多元协同保护机制,聚焦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点,重点推进六大任务: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践经验研究;开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开展生态共生关系中白马雪山各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传统知识体系与价值研究;探索滇金丝猴的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建设模式;开展基于当地社区生态文化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挖掘并整理当地社区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促进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他自然保护地的交流合作。
今年,我国的环境日主题为“美丽中国我先行”,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全国各地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实践成果,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工作站的成立,是通过实际行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未来五年,双方将以工作站为载体,开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 吴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