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袭击重创俄罗斯轰炸机机队——同时暴露了全球空军基地的脆弱性。
2025年6月1日,乌克兰人的一次无人机袭击,让全世界的军事战略家重新审视了现代战争的根本规则。这一事件堪比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海军偷袭珍珠港:那一刻,几乎没人相信日本真的能跨越大洋偷袭美国人视为“坚不可摧堡垒”的夏威夷,但他们做到了——六艘航母出动的日本舰载机摧毁或损坏了328架美军飞机和19艘海军舰艇,其中包括8艘战列舰。这次袭击宣告了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主宰力量的时代到来。
而2024年7月7日,乌克兰人同样让战争范式发生剧变。乌克兰情报部门(SBU)秘密将大量无人机藏于木箱内,经卡车深度运入俄罗斯腹地,然后遥控发射,对俄方五个距离前线遥远的空军基地发动突袭——其中两座位于俄罗斯远北与西伯利亚,相距前线数千英里。
泽连斯基总统宣称,这次乌克兰方面称为“蛛网行动”(Operation Spiderweb)的袭击摧毁或损坏了俄罗斯用于发射远程巡航导弹的大约三分之一轰炸机。据称,被击中的俄军飞机包括图-95(Tu-95)和图-22(Tu-22)轰炸机,以及A-50空中预警指挥机(其功能类似于美军的AWACS预警机)。不过,目前这些损失尚未获得独立渠道的证实。
难怪俄罗斯军事博主们急忙将这次袭击与84年前的珍珠港偷袭相提并论。严格来说,这种类比并不贴切。珍珠港标志着一场新战争的爆发,而乌克兰空袭俄军基地,则只是对2022年普京发起的侵略战争的自卫。但两者相似之处在于,都宣告了昔日主导型武器系统的过时:1941年是战列舰,如今则是载人军机。乌克兰制造的无人机整体成本不过数万美元,却可能让俄罗斯最先进的军机损失高达20亿美元。
这一过程中,乌克兰人揭示了一个令所有军界将领夜不能寐的软肋:
如果乌克兰能将无人机秘密送达俄罗斯的主要空军基地,那么,某些国家对美军基地、巴基斯坦对印度基地、朝鲜对韩国基地——同样可以如法炮制。
那些以为通电铁丝网和岗哨足以保障安全的空军基地,现在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威胁:低价、泛在的无人机极易改装成军事武器。各国军方今后势必要大规模投资反无人机系统。与之相比,继续投资传统载人武器系统,正如1930年代继续大力养马给骑兵,极有可能沦为资源浪费。
当然,“蛛网行动”未必能对俄军造成决定性打击,正如珍珠港对美军也非致命一击。但如同珍珠港让日本的强大出乎西方意料,乌克兰这次袭击同样再次显示:乌克兰人比外界在俄乌全面战争爆发前所预期的更有韧性、更擅长创新。
当前前线依旧胶着,乌克兰用发展全球领先的无人机产业弥补兵力劣势。据称,乌克兰去年生产了220万架无人机,今年目标是450万架。当然,俄方也在伊朗协助下大力生产自家无人机,但多次被乌克兰“抢先一步”。本次“蛛网行动”正是又一例证。
实际上,这场袭击还是乌克兰人对爱国者防空导弹库存告急的被动回应——而特朗普总统目前并无意为乌方补充弹药。欧洲国家也在努力支援,但爱国者系统全球本就稀缺。在无法拦截俄方导弹的情况下,乌克兰人另辟蹊径:干脆在俄军轰炸机尚未起飞、尚在停机坪时直接瘫痪其投射平台。
今年2月美乌总统在椭圆形办公室的激烈争论中,特朗普曾对泽连斯基说:“你手上没有牌。”
如今,泽连斯基亮出了真正的“王牌”——乌克兰人的创造力。即便俄军战斗力较战争初期已有提升,乌克兰人仍以勇气与技艺一再胜出。
不过,这次袭击虽彰显乌克兰的坚决,也可能对核稳定带来隐忧——因为被袭轰炸机既可发射常规巡航导弹,也可携带核武器。这也提醒我们,在如此危险的时刻,美国若是行政体系混乱、缺乏经验丰富的国家安全团队,将令局势更为险峻。时至今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由一位“兼职国务卿”主导,许多资深官员已被清洗,这无疑令人忧虑。
特朗普反复声讨俄军对乌克兰平民的空袭,却并未采取任何实质行动。乌克兰人已开始主动出击。尽管无人机袭击加剧了战略风险、并可能激起俄方报复,但这恰恰是迫使普京认真谈判所需的高压筹码——正值俄乌双方即将在土耳其重启谈判。乌克兰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绝不会屈服,也有能力持续战斗。
作者:马克斯·布特(Max Boot)马克斯·布特为《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普利策奖传记类入围者,最新著作为《里根:他的生平与传奇》,该书入选《纽约时报》2024年十大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