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美国为巩固其科技霸权地位,数年前已启动对出口中国的半导体技术、设备及工具的多层级管制措施。这一战略布局旨在通过限制高端芯片产业链关键资源的流动,迟滞中国在人工智能底层技术领域的突破速度。
作为回应,中国将芯片自主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强化研发投入机制,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芯片技术体系,以破解对外国芯片的路径依赖。
2025年4月22日,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苏贾伊·希瓦库马撰文提出美国的技术封锁,客观上催生了中国芯片产业的 “倒逼式创新”。这种 “压力转化为动力” 的演变轨迹,使得美国的管制政策呈现出 “战略反噬” 效应,凸显出科技全球化时代单边主义政策的内在矛盾。
01
美国半导体出口管制
2022年10月,拜登政府针对特定类型半导体、部分搭载此类设备的计算机系统与组件,以及用于生产这些设备的制造装备,对出口至中国及部分指定的中国 “实体” 实施了严格管制。这些管制举措旨在全方位限制中国获取先进半导体制造能力,阻碍中国生产用于集成电路的相关产品(无论是否封装)。
自2022年10月首轮管制措施出台后,美国在2023年10月、2024年12月接连出手,不断收紧管制网。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再度加码,实施额外芯片出口限制,将数十家中国实体列入半导体及其他先进战略技术贸易黑名单。
02
中国半导体自主创新的突破
中国正以系统性战略投入推动本土半导体产业崛起。2019年,特朗普政府对华为实施全面技术断供,切断其获取美国半导体技术及相关产品的渠道,一度被视作对这家中国公司的 “致命一击”。然而,华为摆脱了对美国技术的依赖,快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化进程中,除华为、中芯国际等行业领军企业外,众多创新主体也在加速研发:长鑫存储科技持续加码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研发与生产,打破美、韩的长期垄断;2025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重磅推出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的C930中央处理器,明确将突破美国技术限制作为核心目标;上海壁仞科技,聚焦GPU研发,直指英伟达、AMD等国际巨头占据的高端芯片市场,力求填补国内高性能图形处理器领域的空白。
乔治城大学新兴技术观察站数据显示,中国在芯片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研究论文产出量已达美国两倍,且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态势。
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势发展凸显了美国当局政策的局限性,即只有当中国持续依赖美欧芯片技术时,出口管制才有意义。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中国工程师正通过材料创新、架构重构与算法优化等多元路径,突破西方技术预设的 “天花板”。
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如:
2025年1月中国初创公司DeepSeek发布开源研究模型R1与世界顶尖模型处于同一技术代际,震惊世界。
2025年3月,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研究团队宣布,通过氮化镓-二硒化钨异质结材料体系,成功突破传统硅基芯片的量子隧穿效应限制,使芯片能效比提升400%,并可在2nm节点以下实现稳定运行。
2025年3月,北京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宣布全球首款碳基AI芯片正式发布,这标志着半导体技术的重大飞跃,有可能超越传统硅基芯片的局限性。
03
美国冷战式政策失效
美国智库专家指出,当前美国政策制定者中存在一种 “冷战思维惯性”,试图复制20世纪对苏联的技术封锁经验,将芯片出口管制视为遏制中国科技崛起的 “灵丹妙药”。这种类比存在根本性逻辑谬误,其根源在于忽视了技术竞争的时代性差异。
在冷战时期,美苏博弈的核心领域是技术迭代周期较长的重工业产品(如航空发动机、核武器技术),这类技术具有 “代际差距固化” 特征,一旦建立代差优势,可通过持续封锁维持数十年领先。但半导体产业遵循“摩尔定律”驱动的指数级进化逻辑,其技术生命周期已缩短至18-24个月。
结语
历史经验与产业规律均表明:在半导体这个 “每18个月就会重置起跑线” 的领域,单纯依靠出口管制维系技术霸权,不仅难以复制冷战时期的 “遏制成效”,反而可能因压制市场活力、刺激对手创新,加速自身优势的消解。这种用工业时代思维应对数字时代竞争的策略偏差,正在使美国陷入 “越封锁越被动” 的战略困境。
(综合编译整理,非投资建议)
关注更多相关报告,请扫码添加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