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有,现在这个社会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比如各种相亲、社交软件其实已经非常卷了,从远古时期的陌陌探探,到当今的某狗,某某之恋,互联网和大数据在方便大家找对象这条赛道上已经非常细分了,甚至我听说还有父母之间互相介绍子女相亲的平台。
但现实状况却是,我直播间一直单身的兄弟们说他们一年到头微信上都加不上超过3个异性,而且只是单纯加微信好友,可能加的这个微信好友还不是跟发展恋爱关系有关的女生。
事情本身无好坏,好坏都来自于你对这件事的判断,大家好,我是凡事都有解课程组的猫爵士,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为什么明明现在认识异性的途径变得那么多,但人们反而更难找到对象?
年代剧的启示
各位如果看下近年拍的年代剧,比如我最近一直在讲的韩剧《请回答1988》(之所以拿1988举例是因为韩国社会的人情关系跟我们国家高度相似),我们会发现在以前的社会里,男女之间的爱情大多数情况都是在一个小圈子里,比如同一个街道社区里一起长起来的几个人,或者就是几个要好的同学先组成一个小圈子,然后谈恋爱都是在这小圈子里的男男女女互相之间的事情。
比如1988里德善曾对善宇、狗焕和阿泽都动心过,但最终因为阿泽的情感更明确而选择了阿泽,而善宇则是一开始喜欢的就是德善的姐姐宝拉,而狗焕的哥哥正峰遇到的是德善的闺蜜美玉,就连长辈之间也是因为各种机缘,成就了阿泽父亲跟善宇妈妈之间的感情。
其实这跟我们本身从小到大看到的状况是比较符合的,比如我成长过程中,我比较好的朋友的脱单过程都是因为这种小圈子,比如我一个朋友现在的老婆就是我初恋的闺蜜,而我另一个朋友的老婆直接就是他朋友的前任(没有很认真谈的那种)……
但是这种脱单在我们70~80这一代人中只是一类,而且有很强的本地化特征,也就是说往往像我举的这两个脱单例子,他们结婚的时候是生活在本地的,根基没有动过,而且家里条件都相对不错,所以早早就结婚了。
而很多人家里条件一般,没有很好资源的都会选择去大城市闯和找机会,而往往这种人如果不是延续了大学时期的爱情,常常就不那么容易脱单了,因为这些人的生活轴心就是工作,而且很多人工作还不稳定,或者工作环境中的相关接触的人流动速度快,所以就不容易培养起稳定的人际圈和社会关系,不可能像在本地那样有个固定的“小圈子”。
而且能脱单的男生还有个特点,就是要在这个“小圈子”里地位相对比较高,不管是职场方面的“小圈子”,还是生活方面的,如果你地位低或者在圈子里比较边缘化,在这个圈子里还不是那么容易脱单,因为会出现你可能遇见自己喜欢的,但对方却不愿意跟你交往的状况,为啥呢?因为对方会觉得跟你谈恋爱在这个圈子里是一件丢脸的事。
而如果人连这样的小圈子都没有,就需要在自身本身生活秩序以外,完全陌生,没有任何交往基础和交集的环境里去找另一半,这就使得跟异性交往的成本呈指数级上升了,也就是说人一旦进入了这种择偶环境,那么脱单就会变得极为困难了。
这个节奏跟电子阳痿很相似
对所有事情我们其实都有一个错觉,就是只要给我足够多的选择,我就能得到最好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比如现在社会中的大家所说的”电子阳痿”就是这种问题的代表。
所谓“电子阳痿”指的是买一堆游戏但一个都不想玩的症状,那么难道是现在游戏不好玩吗?其实并不是,现在的游戏随便拿出一款有一定销量和玩家基数(哪怕只是同时在线人数只有几千)的,无论从画面、沉浸感、打击感、人物设计、内容丰富度、玩法和剧情等等都已经吊打小时候我们玩的各种游戏,但为什么很多人还在说电子阳痿呢?
其实就是因为内容过于丰富设计过于精巧而导致每一个游戏的入坑过程中的学习成本都变得很高,而且游戏种类又多选择又丰富,结果导致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玩家群体的分化导致消解了游戏本身的社交属性,当一个游戏没有那种“大家都在玩”的BUFF且有一定的入坑学习成本时,即便好玩也让人没那么想玩了。
比如以前我们上大学那会只有DOTA1这种MOBA类游戏玩,当然,那时候还有个真三国无双,所以大家MOBA类基本上就是在玩这两个游戏,甚至更早点都只能打星际、CS、魔兽3还有各种街机格斗游戏,比如拳皇97、98,这些游戏的特点就是上手快,学习成本低而且大家能一起玩。
甚至红白机时期的坦克大战、冒险岛和魂斗罗,只要是在人群中可以流行起来的,大家都能玩得津津有味,因为只要流行起来它就有了社交属性,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感情的纽带,比如这些年大家没事就能互相邀请来一局王者,之前甚至男女之间想搞暧昧就双排来一局刺激战场,所以即便后来有些游戏有了一些学习成本大家也愿意去琢磨,就是因为这些游戏有了”大家都在玩“这种BUFF就成了一种社交工具,比如去年的”黑神话悟空“就有这个特质。
而现在黑神话悟空热度过了,我个人就已经没有游玩的欲望了,并不是说这个游戏不好玩,而是我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我认识的人都不玩了,我就回坑去单排打APEX了,当然,我也尝试过拉生活中的好友一起去打APEX,结果对方的反馈是根本玩不了这个游戏,一是年纪大了这游戏节奏太快,就感觉一直很着急忙慌在赶路的感觉,二是匹配到的人太强了,感觉见人枪都没开就倒地了……
其实如果这个游戏有像王者荣耀这样的国民度,我觉得他是不会这么说的,首先游戏节奏快但是大家都在玩就没啥,就好像黑神话悟空一样,大头怪虎先锋难打在网上反而变成一个梗。只不过像APEX游戏玩家体量不够,新人太少确实就会导致一进游戏匹配到的就是一群老登,然后导致一上来游戏强度就过高。
所以最后我们会发现说自己电子阳痿的人,玩来玩去还是玩回了自己的舒适区,为啥?选择太多了,学习成本太高了,而且还没有人一起玩,所以还不如玩自己本身就已经很熟悉的游戏,或者干脆不玩游戏出去钓鱼喝酒打牌了……
其实这跟现在的人单身的原因高度相似。
这就能解释我们开头讲的那个现象,就是为什么明明现在脱单软件这么多分类这么细,大家反而微信上一年到头加不到几个好友,就跟打游戏一样,选择太多了,而且每个软件都有一定的入坑成本不说,在陌生城市里恋爱本身也有一套入坑成本,(比如你得知道哪有好吃的哪有好玩的两个人出来可以搞些什么活动)如果你身边的朋友都不谈恋爱,甚至你连朋友都没有……这些信息你根本不可能知道,而且单身久了偶尔要出去约会见女生,就会容易感觉非常麻烦,再加上单身久了变得宅导致无论你的形象还是情商都会暴跌,导致见面会更不顺利,所以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加起来就导致你在这事上的兴趣了了,然后就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区,你看,是不是跟电子阳痿一模一样。
然后你一上网又发现一堆跟你一样焦虑感、麻烦感和挫败感很强的人在那里发牢骚,表达跟你差不多的想法和观念,结果就导致互联网上男女对立的想法越来越严重,而且今天一个大同订婚案,明天一个杀妻肢解冲进下水道案,搞得人心惶惶退坑的人越来越多。
这不就相当于我们以前流行的能玩的游戏只有那几个,所以会玩那几个游戏成了必选项,而现在游戏多了,以前那几个游戏就不是必选项了,而且现在的游戏复杂度和精美度变高了,所以游玩成本和入坑成本也变高了……你们看现在女生一个个多精致,而且越精致的女生所纠结的点就越多,对于感情和另一半的要求越高,而男生又发现,好像大家又逐渐都不谈恋爱不找女朋友了,也就是入坑成本太高再加上选择多,而且恋爱不是必选项,三个因素加一起,算求~
所以脱单就好像你玩游戏一样,新买的游戏就如同你新加的女孩,买了,下载下来了,一开始玩两个小时,嗯~~~觉得还行,然后后面又玩一下……感觉有点尬,剧情进展缓慢……然后接下来想去玩……一想到这个剧情这么缓慢,而且一玩可能又要花一到两个小时,怎么感觉打游戏有一种要去上课学习的沉重感……于是就没有再打开的欲望了,然后确诊为电子阳痿…
新加的女孩其实流程也是一模一样,症状差不多,只不过最后对于游戏你会被确诊为电子阳痿,而脱单这事能让你确诊的,可能要把电子两个字去掉~狗头~
所以当今社会男性群体流行“只筛选不改变”“不主动就是不喜欢”的这种情感舆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你可能觉得我说这些稍微有点搞耍的成分在里面,但实际上我还真不是信口胡诌,而是真的有人做过研究,还写成了书,书名就叫做《选择的悖论》,是选择困难症方面的一本权威社会心理学书籍,也就是这本书说起现代人找对象变得这么难,实际上就是因为选择太多反而导致自己放弃选择了。
就好像超市货架上各种饮料琳琅满目,但我依然会选择肥宅快乐水,不是因为我有多喜欢,而是我实在不知道喝什么好……或者外卖种类那么多,但你依然还是会选择你最钟爱的地三鲜。
当然,除了这一点以外,书中还列举了在做决策时的人格差异:最大化者(追求最优解)与满足者(接受足够好的选项),而是否能够在选择过多的情况下脱单,就跟你是哪类人有关,而要摆脱选择困难症,就是要做好人格上的转型。
最大化者与满足者
实际上这就跟我们老一辈人说的,找对象差不多就行了,起初很多年轻人就会非常抵触,觉得不愿意凑合,而在实际生活中就会出现这么一类人的问题,他们永远会觉得下一个更好。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真的在恋爱中无论男女,奉行只筛选不改变原则的人,只要对方有一点点让自己不满意就换人的,实际上这种人往往就会处于常年单身的困境中,这个我们有个专门的词来形容这种人:“既要又要”,但ta心目中的完美选项出现的时候,ta又觉得自己配不上~
书中是这么描写这类人的:”最大化者需穷尽所有选项,例如求职时投递数百份简历,反复对比薪资、通勤、发展空间等因素。这种策略虽可能找到“最佳”职位,却伴随巨大时间成本和持续后悔(如入职后仍关注其他机会),而研究显示,最大化者的婚姻满意度更低,因他们总幻想伴侣不够完美”
而满足者呢?往往他们设置好了一个基本条件就不再挑三拣四,书中是这么写的“满足者设定明确标准(如“月薪1万以上、通勤30分钟内”),一旦找到符合条件的工作便停止搜索。他们更少受机会成本困扰,决策速度更快,且对结果满意度更高。
例如,选择餐厅时,满足者会直接前往符合“人均100元、评分4星”的店,而非对比全网榜单。”
当然现实中的人没有这么绝对,但实际上无论男女在脱单找对象这种事上就是劝别人差不多就行了,轮到自己身上就开始挑三拣四既要又要。
而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好像我就是典型的满足者的类型,无论是找老婆还是做任何的重大人生决策,比如买房买车之类的,我基本都是抓大放小,比如找老婆在我相对最有感觉且基本条件合适的前提下,对方的人品和情商过关就行,买车根据预算选成熟品牌,买房根据预算选成熟小区。
之所以我会形成这种决策习惯,是因为我很清楚人无论怎么选始终都会有不满意的点,把自己最在意的几个点搞清楚就行了,后面很多事情可以通过“打补丁”来完成,而且我发现做越重大的决策越是需要这样,因为任何事情并不是做完决定就结束了,而是做完决定才刚开始。
而那些既要又要的人往往就是抱着一种一劳永逸的心态,觉得自己做完决策就期望这一切结束了,他们意识不到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即便你一开始的选择没那么好,你也可以通过持续努力让它变得更好,所以他们才会当自己做了选择不满意之后,又会觉得自己肯定选错了,当初选那谁才是真正的一劳永逸。
所以这样的人反而容易变得非常保守,比如像选餐厅那样,选了N久对比了半天,结果最后去的那家餐厅让自己感觉很一般,或者在生活中总是想吃好吃的,结果学个新菜谱折腾半天发现新学的菜没那么好吃。
这就会导致自己之后不愿意去尝试了,最终在中午不知道吃啥的时候依然还是会选择自己最爱的地三鲜。
所以我们同时就会发现,时代尽管在进步,但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变得越来越保守,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说到最后,该如何治疗带电子或者不带电子的阳痿呢?
从最大化者转变为满足者
其实书中介绍的跟我跟大家说我自己的决策习惯是差不多的,主要分为三个维度,思维方向、预期管理和试错成本。
因为我觉得我还算是比较符合书中所说的满足者的思维,所以我觉得可以拿我自己来举例。
首先是思维上抓住主要矛盾,比如我考虑择偶的时候,我考虑的就是一辈子的事,那一辈子在一起重要的是什么?除了互相吸引之外,双方情商(或者说脾气性格)、品性(或者说三观)和能力(或者说智商)这三样,这是这一辈子都比较稳定的特质,也是两个人关系能稳定的压舱石,像什么家庭出身学历长相身材这些反而我觉得没那么重要,因为我觉得这些都是可变的。
其次就是预期管理,还是拿脱单这件事来说,我可没觉得我找了老婆之后就万事大吉了,我在找对象之前就知道无论找谁感情都会有起伏和矛盾,都需要去磨合,所以我早做好了在感情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和磕磕绊绊的问题,也就是我没有那种找了这个就一定是我完美的另一半,因为我知道即便是我认知内的完美另一半一旦走近了必然也会有各种毛病和缺点。
最后就是试错成本,就是我会考虑万一我做了很糟糕的选择,我能接受的损失有多大,如果这个损失我觉得能接受,那么我就会做出决定,比如我当时追我老婆的时候,我就预好了半年时间,钱的投入也就是两万块,这就是我能接受的试错成本。
所以在这里我要跟各位普及一个决策上的科学研究,也就是决策质量=过程正确性/结果偶然性,也就是说,根据我说的三个维度去做决策,这个决策质量往往会比较高,而且一定可以解决你的选择困难症,但很多人并不关注这个,而是想要最好的结果,所以才会陷入选择困难症。
其实并不是选择困难症这么简单,而是你选择困难了之后你会无法开始,无论是你想选一个想玩的游戏,还是找一个可发展的恋爱结婚对象,你都会变得万分纠结。
而你们可能会很困惑,为啥你会是一个书中所说的满足者?好问题,因为我本身是从20多岁开始自己创业,就是做的现在这个赛道的内容,已经坚持了13年了,创业者天天要面临不确定性,以及业绩上和大环境上的起起伏伏,所以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第一步就是要抓主要矛盾,然后我抓了主要矛盾之后,我就会开始边做边调整的同时,控制试错成本。
也就是说我很清楚任何事情的质量并不在于一开始就做完美的选择,而是只要大方向没错,小细节实际上可以慢慢打磨,跟人相处和交往也是一样,你不可能一开始就选择一个完美的另一半,但你们可以在时间的磨合中去成为幸福的一对。
所以除了今天讲的《选择的悖论》以外,我还很推荐另一本书,名字叫《终身成长》,我也是看了那本书才知道原来我这属于典型的成长型思维,而很多总是想做完美选择的人则是固定型思维。
所谓成长型思维就是觉得无论是人、事还是关系都是可塑的,也就是意识到无论你做了多好的选择,你这辈子都不能放松,都得持续精进…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就是觉得人有天赋和命运这一说,比如书读不好就说明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熟悉我的朋友或者一直关注我的粉丝就很清楚知道我所说的确实跟我所作所为所展现的是一致的。
这些讲书稿可能会单独在B站上作为付费内容发布,也会收录在我的付费课程恋爱心态建设里,也就是说如果参加我的恋爱心态建设课程可以免费获得讲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