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看黄金和铜(二)

图片

在开始今天的内容之前,我想说两个相关的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黄金和铜整体的,其实很多时候,对于商品这个领域来说,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你在哪个城市,就大致决定了你能做的事情。想象一下你在纽约看到一个朋友说他是做黑色和化工的。你第一时间想的肯定是,兄弟你在这里干嘛?去杭州啊。同理,我感觉在美国的石油交易者水平也要高于中国,因为他们距离需求供给和中东地缘政治的核心更近。

那么黄金和铜呢?在2016年的时候,黄金基本上还是跟着实际利率走,而铜则基本上和中国股票市场同步

图片

而在2022年之后,黄金的价格脱离了实际利率而央行购金,尤其是人行购金成为了主流,而铜价的节奏和美股更接近而非中国市场

图片

说这个例子,一方面是希望大家有信心,我觉得中国投资者炒美股很难炒赢美国人,但我自己的感受是,就算是现在,在黄金和铜这两个品种上,中国人的理解可能比美国人更好。

一方面也是一种感叹,人生其实很多时候,你能决定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过去10年黄金和铜的这种变化,有多少是你在2015年预测的?我有时候读那些20年前的论文或者书籍,何尝不是看起来头头是道,但1999年有几个人说中国超级周期?

第二个是一个我被经常问起来的问题,叫做铜金比,铜油比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个怎么说呢,一方面铜的成本里面差不多25%左右可能是能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过去,黄金和铜的交易群体其实比较单一,所以经常是几个所谓的宏观机构,用同一个模型,例如都看实际利率,都看中国PMI去交易铜。大家的参数差不多,看的东西差不多,交易逻辑也类似。所以黄金,铜和石油作为交易量最大的三个商品,有时候具有一定的比价关系。但这事情现在已经不成立了,人民银行买黄金肯定不是因为铜的关税,而铜的贸易商会关注铜的关税,石油的交易者看的重点肯定也不是美国或者中国的PMI。所以这种比价关系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

如果说之前的金铜研究,你可以坐在办公室看实际利率,看中国的PMI,然后大部分时候都还能有用,现在你可能需要走出去和更多人交流,甚至不只是国内,例如印度那激增的铜需求。

所以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我想说的是,没有什么预测100年,甚至30年,甚至10年的事情,我们活向长期的方法是在一个个短期里面筚路蓝缕。多走出去和下游交流,和贸易商交流,了解最新的宏观叙事逻辑。多请客吃饭。之前我领导有一个观点我一直都很认同,最牛逼的研究并不是你懂多少个模型,算多少个数字,而是你手机里一堆人的电话,发生什么事情你都知道找谁问,而且这些人还信任你。这个世界是变化的,应对变化不一定是每次都掏出一个新的模型,而是随着时间,你沉淀出足够多的信任关系和商业联系。

我今天写的大部分内容,随着时间推移,总有一天会变得无用,但我下面这句话我相信无论过了多少年都是有效的。

“做研究的一个好方法是多请客吃饭”



在长周期的研究中,我更关注长期的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往往是由一些以10年维度的矛盾决定的。

在中周期的研究里面,我更关注中期的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往往是由经济周期决定,而经济周期的维度可能是14个季度,也可能是42个季度。

在短期的研究里面,除了经济之外,资金流向,贸易流向,甚至CTA的仓位也变得重要。

实际上,我觉得除了矿业公司,长周期的供需关系应该没太多人在乎...但在中国,有一个问题是被问过很多次的,叫做如果中国地产不行了,铜的需求会怎样。我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想恨不得可以马上掏出下面这张图。

长期问题:需求并不是问题,供给更关键,目前供给问题缓解有了曙光

图片

过去100年,铜的需求有过波折,但长期来看,它和大部分大宗商品一样,使用量伴随着人类的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而增加。

甚至更早也是如此

图片

当然,如果你一定觉得,没有中国地产世界经济就不发展了,那也是一种世界观。

所以在需求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均GDP的增加,铜的需求增加过去展示出了不错的正相关

图片

我知道有一句商品世界的名言叫做:需求决定方向,供给决定弹性。这句话在中短期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短期的需求是可以变化的,就像上面那个图,包括后面我们要讨论到的,在中期的维度,铜的需求是被宏观周期,商业周期深深影响的。但如果你放在一个10年以上的维度,需求都是往上的,其实在长周期里面,你更多要看的是供给。当然,就像前面说的,这种十年维度的周期,对于矿业公司更加关键,从一个初级勘探项目,到最后一个项目回本,需要的时间可能就是10-15年,对于投资者来说,期货顶天看一年后的事情,股票投资者在资源品上也没法持有什么3年以上的看法。所以铜和黄金是有区别的,我的确看过一些投资机构把黄金放在金库里十年,但我从没看过有任何投资机构屯10年的铜。

所以我们考虑长周期的供给问题,但更多是为了中期和短期服务,也就是,我们是不是处在一个长期供给受限的环境里面。

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是的,但情况在改善,可能还需要一个capex周期。

之前说过,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十年后铜矿短缺300万吨的故事,因为很简单,这故事十年前我就听过...

图片

这张图是不是似曾相识的形状,它是2010年代版本的铜矿短缺300万吨...

图片

2020年代版本

大宗商品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它价格低了就有人减产,价格高了就有人增产,这是不变的铁律,当然,有些时候,它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例如价格低了有些时候不减产,无论是OPEC这样的组织,还是决定把工厂交给银行的钢铁厂老板,例如价格高了无法增产,例如ESG的限制,还是一些搞事情的产业联盟。

铜的供给问题只有两个,大矿山的供给问题,和小矿山的供给问题。其中大矿山的供给问题主要是ESG和产业周期,小矿山的供给问题主要是ESG和利率。

产业周期很好解释,很多西方铜矿公司在2012年那一波都上了杠杆,很多可以说,都是2020年疫情后,在2022年前后慢慢缓了一口气过来,然后开开心心赚了几年钱,刚刚从ICU爬出来也就那么几年。

图片

2012年那个勘探高峰后就是中国超级周期的结束,欧债危机和2014年页岩油带来的油价塌方,到了近两年勘探才慢慢好起来。而之前说了,从勘探到开采,就算再快,5-6年时间算是一个比较中值的数字。而且上面这个数字是名义数字,考虑到物价上涨40%左右,这个增幅其实没有看起来那么大。

而除了勘探投入的缩小之外,ESG也是限制大型矿业公司勘探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美国的Resolution铜矿,就因为它的采场设计,好巧不巧,就落在一个部落的宗教圣地上,无论矿业公司出多少钱,这部落就是不同意,直到最近美国政治风向转化,才有了新的进展。

更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初级探勘过去10年变成这个样子,产业周期肯定是一个原因,ESG则是另一个原因。它把商业勘探的难度严重加大。

不要误会我,我觉得ESG这个东西是有自己道理的,例如我确实觉得一个负责任的勘探,不能只把最好开采的部分搞完就跑路。这就像你去菜市场买排骨,你买最好的排骨他要搭售一些垃圾的排骨给你,这是合理的,不然他永远有一部分卖不出去。但大部分说ESG的人要么不懂自己到底在说什么,要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所以总结一下结论,在长周期里面,我并不担心需求会不会增长,我也不担心价格下跌后会不会有人减产,我更关心的是价格上涨后,有没有增产。

大矿山的增产可能需要价格高于他们的Incentive price,以及ESG的放松;小矿山的增产可能需要利率低一点,以及ESG的放松。我们在2025年已经看到了ESG的放松,但工厂并不是蘑菇,不是雨后第二天就可以长出来,所以他可能还需要一个capex的时间。

比较搞笑的是,今年在铜矿行业投资的一个新玩家,是金矿公司...

图片

图片

其中后面这个,我觉得很可能是以后很多年后的一个经典商科案例。巴里克黄金觉得自己要去挖铜矿,狠心把自己的代码从“GOLD”改成了“B”

之前解释过,中国人对黄金的兴趣远大于美国人。在铜和中国需求息息相关的时候,铜的估值是EV/EBITDA = 6,黄金跟着美国实际利率走,EV/EBITDA = 8,现在铜跟着美国的数据中心预期和电网走,铜的估值是EV/EBITDA = 8,黄金被人民银行买,EV/EBITDA = 6。

所以呼应前文,中国的黄金和铜投资者,真的不要妄自菲薄,如果你说在上海深圳交易美股的能力能超过纽约,我确实不信。但如果你说中国交易黄金和铜的能力比美国好,这可能是真的。

中期:经济的整体需求是最关键的;工业产出尤其如此

如果回到一个中期的维度,也就是比方说一个经济周期,14个季度,或者长一点顶天42个季度。在这个时间维度里面,供给相对来说比较稳定,那么你的关注点会更多集中在需求上,因为在长期人类经济增长是一个大概率事情,但在中期可不一定,出现1-2年的经济下行完全有可能。

图片

可以看到,当你把眼光放在十年或者3年的维度,铜的周期性就更加浮现,你没法用一个长期的故事去安慰自己

其实很多道理可能都是简单的,上面这个图你也可以发现铜的逢低买入是个好策略。

在研究铜的需求的时候,我以前犯过一个经典的错误,就是过度依赖供需平衡表,比方说我觉得一个行业的增速很快,那么铜的供需平衡表就会出现很大的移动,或者我觉得一个行业的增速不达预期,铜的供需平衡表就会出现很大的空缺。后面我发现对于一些商品来说是如此,但对于铜这样下游非常广泛的功能件来说,这个结论不一定成立。当一个行业增速很好拉高铜价之后,他可能压制其他行业即期的采购需求,反之亦然,所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不仅仅在行业上,在国别上也是如此。一个国家需求特别好,可能带来价格上升,压制另外一个国家的需求,铜这种地域和行业分布非常广的商品,你无法指望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的爆发增长,就可以拉动他整体的增速。

所以是一个两面的硬币,一方面你很难拍准供需平衡表,另一方面你其实也不用拍准,铜在整体经济增速好的时候需求才能结构性好起来,或者更精确一点,整体的工业产出

图片
那么如果我们看看全球工业产出的情况,看图说话,G7的工业产出正处在过去20年的高位,但他大概率会突破,因为欧洲的能源和国防诉求,美国的能源和国防诉求都是超越经济的考虑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个世界最霸道的需求就是安全的需求,最浪费的也是安全的需求,你只需要一条高速公路,还需要考虑经济性,但备战时候你造的坦克是可以叠加的。

而硬币的另一面,中国对制造业的需求也并没有减少。

图片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世界似乎都在整军备战,工业产出在和平时期叫做过剩产能,在战争时期叫做战略冗余...所以这事情本来就比较难思考。

如果我们不想那么远的事情,就从经济本身出发

图片

图片

美国和欧洲在过去两年,都是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好

这种情况并不意外,因为服务业的韧性天生就比制造业更好,而且在经济中占比更大,换句话说,制造业出问题了,联储不一定要降息,因为制造业在美国GDP里面的比重并不高,但如果服务业整体出问题了,那肯定是萧条或者衰退了

图片

当然,当制造业跌得比服务业更快的时候,他涨起来的时候也更快,所以等哪天经济重新回到复苏区间的时候,制造业PMI的反弹往往也更迅速。

我们现在还处在一个美国有意压制经济,控制通胀,或者至少说,不急于马上扩张的时候。但会有这一天的,无非你不知道这个过程还需要多久,还需要多少波折而已。

这种工业产出的周期性,导致铜价在中期经常出现上面那张图里面的,它有底部,也有冲高,但处于一个底部慢慢上移的过程,这个底部的上移,是成本的提高。当然这个问题也很有趣,但并不是今天的焦点,我觉得也许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新的铜矿降本技术发生。无人矿卡和电动技术是可以降低成本的。但之后再说吧

图片

所以品味降低并不是成本提高的原因。

图片


图片

铜的实际价格并没有名义价格那么显著的上升。所以很多时候,大宗商品其实就是跟着CPI起起伏伏,当CPI增长的时候,大宗商品整体配置价值增加,然后一些有矛盾的供需品种上升更快。

图片
站在当下,在中期我确实不担心铜,无论是中国,美国,欧洲还是印度(他们的铜增速非常快,再过1-2年我相信印度需求会成为所有人研究铜不得不看的一个子版块)。这些国家且不说经济到底如何,对于安全,对于工业的看法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短期,不同参与群体的博弈

短期的问题之前说过很多次,铜有几个交易群体是必须去一一交流的,或者说,请吃饭的。下游,贸易商,宏观和CTA是我觉得四个最主要的群体。大部分时候,铜价都是在成本支撑和Incentive Price之间波动,能让价格跌破成本支撑往往是宏观的悲观,贸易商的抛货,CTA的杀跌。让价格涨破Incentive Price的可能是宏观,可能是贸易商的囤货,可能是CTA的买入。

下游看到的铜需求上半年并不差,这点和宏观的体感会很有不同,这也是开头说的,如果在2016年,你看看PMI就可以知道铜的整体需求,现在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对于下游投资者来说,需求预期和库存水平始终是他们最关心的,而这两点往往矛盾,需求预期不好的时候库存也不高,需求预期好的时候库存也不低,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他们愿意买货的价格区间就好,这个数字在上半年大概是70000-75000。如果不发生那种人人都知道的危机,这个数字就可以继续有效。另外也需要考虑到季节性,铜的旺季和淡季会决定下游的思路

贸易商并不关心绝对的价格水平,但他们会关注价格的预期和趋势,当然,在这个年代,还有关税这个问题。库存,基差,利润当然是贸易商最关注的指标。之前我们解释过很多次我就不再赘述。

宏观是讨论过很多次的问题,之前解释过,当前属于短期存在不确定性,中期看起来更好,美国经济的问题并不如他们金融的问题那么大,机构投资者比较悲观而个人投资者比较乐观。联储降息可以扩张经济但他们可能想看到风险之后再降息。

CTA并不是目前的主要矛盾。





所以总结一下,长期来看我并不担心世界在中国地产遭受挫折之后就停止转动,而供给在ESG被Trump解决之后可能会好起来,但还需要一个capex周期,当价格高过Incentive Price之后,会有新的供给出现,我不相信会出现300万吨这样子的供给缺口,但价格上涨其实只需要30万吨的供给缺口,而这个是有可能的。

中期来看,铜的机会在于全球的工业产出增加,发达国家重新考虑武装自己,新的铁幕两侧都需要更多的工业产能。在地缘政治和国内民粹的压力下,货币和财政政策一次次被打破,换取名义GDP的增长。而AI和电网的投资同样是安全的一部分。

短期宏观存在一些不确定性,SHFE的库存水平并不高,LME的库存也在走低,Comex库存因为关税比较偏高,这点之前解释过就不赘述。宏观可能也有一些不确定性,金融的风险看起来比经济的风险更大。逢低买入对于今年一季度,二季度来说都是一个好策略,如果三季度和四季度还能有这样的机会,我相信它依然会是一个好策略。




这篇文章并没有涉及具体的铜的需求的拆分,或者单个项目的增速预测,我相信这些信息大家都可以找得到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