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已打捞垃圾2.7吨

近日,有人发布视频称,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一处天然溶洞遭人为排污,导致宝贵的溶洞变成“粪坑”,引起广泛关注。

杨家坡溶洞已打捞垃圾2.7吨

主要是生活垃圾和畜禽粪水

视频中,一处溶洞地上流淌着泛着绿色的污水,伴有黄绿色的淤泥沉积,更有黑色污染物自洞壁滑落凝固成一层厚厚的“黑痂”……

据拍摄者称,垃圾堆积“有七八层楼那么高”,实在是触目惊心。显然,这不会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长期排污所致。那这些污染物到底是什么呢?

5月28日,有记者从张家界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污染具体位置位于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村杨家坡溶洞。据介绍,该溶洞内的污染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和畜禽粪水。

一位长峪铺村村民向记者表示,溶洞在当地比较常见,此次被污染溶洞内的垃圾多为多年积累。

5月31日,有记者从慈利县委宣传部获悉,因为洞内较深,地形较复杂,已经安排工作人员利用纺织袋装运往上提吊的方式清理。从清理的垃圾中,发现有生产日期为2015年的矿泉水瓶。

据慈利县融媒体中心6月1日发布的视频显示,7天清理打捞杨家坡溶洞垃圾2.7吨。从相关视频可看到,溶洞内垃圾被装袋后用吊机吊出,旁边已经摆放着大量袋装好的垃圾。

官方通报:当地养殖户排污所致已立案

对于舆论关注,当地政府很快作出回应。5月25日,慈利县发布情况通报称,初步调查显示为当地部分养殖户排污导致。

5月28日上午,有记者就此采访张家界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很早就接到了慈利县养猪场对溶洞排污事件的投诉。从4月中旬到现在,一直在进行调查处理,此前已经发过通报。最新调查进展将及时通报。

5月29日,慈利县发布情况通报表示,张家界市生态环境局慈利分局已对长峪铺村涉嫌违法排污的3家养殖户立案调查。

通报称,“该溶洞位于通津铺镇长峪铺村杨家坡,系喀斯特地貌,垂直深度约150米,洞内存有陈年垃圾、污水,近期因暴雨导致洞内污水上涨外溢入溇水。因溶洞内部结构复杂,已邀请中国环科院与省水环所专家现场勘查、指导处置,目前正在全力开展垃圾清运、污水清理工作。市生态环境局慈利分局已对长峪铺村涉嫌违法排污的黎某等3家养殖户立案调查,对溇水流域水质进行加密监测。目前,监测结果显示慈利县溇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I、II、III、IV、V和劣V类。其中,II类水质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后,可供生活饮用。

评论

推进环境保护不能光靠舆情

从各方调查情况看,由于排污严重,此处溶洞遭污染的“线索”早有端倪。

比如有村民表示“长期以来水质不稳定,时好时坏,有时流出锈水状液体,不敢饮用”;当地排查后也发现“养殖场主导风向下风向居民点氨气、臭气监测数据超标”……污染已达到如此“可感知”的地步,让人不免奇怪:持续多年的排污为何无人察觉?既然是养殖户排污,为何在多年的各项环保检查中未发现并解决?

其实,当地对此可能未必真的毫无察觉。根据慈利县发布的通报,其实今年3月以来的检查中,已发现相关养殖场的问题,并下达了整改通知书。但相关部门似乎未进一步深究排污地点,也未及时组织清运,以至于5月22日,当地受暴雨影响,垃圾污水外溢,问题的严重性终于展现,引发舆论密集关注。

这也部分说明当地对待环境问题,恐怕缺乏足够重视。如今,当地表示针对溶洞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正开展全域排查整治,对于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将以最严举措依法严厉打击。这一举措是必要的,垃圾排污何以失察,又何以察而未动,都应当进一步追责。

类似溶洞被污染、破坏的事件并非个例。比如2021年贵州一溶洞突然成为网红打卡地,由于是未开发景区无人管理,导致现场垃圾成堆。此外也有媒体报道,不少户外野溶洞遭遇过破坏,盗采、敲断等情况并不罕见。

而这也为溶洞地貌常见的地区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完善对辖区内溶洞的建档摸排,强化日常的监督管理等,都应提上议事日程。 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