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黄岩区南城街道工作人员来到黄岩鼓屿建筑材料厂,现场制定设备移位时序表,监督防护方案落实,同步登记管线改迁,以精准服务助力企业搬迁。
作为黄岩区首个“工业上楼”项目,方山下未来社区“工业上楼”项目签约率已达94%。为确保已签企业搬迁过程安全顺畅,街道工作人员逐一走访,问需求,解难题。
这是黄岩区通过“工改、技改、数改”三把“金钥匙”开启产业升级新动能的缩影。当前,该区15宗低效用地重获新生,112个技改项目加速落地,17家企业踏上“智改数转”新征程。
“我的这些机器都要拆解,有没有比较好的保护方案?”“临时的仓库能不能放下我的材料?”……在南城街道方山下未来社区三期现场,街道工作人员正手持记录本,与企业负责人精准对接。
据了解,该项目以智能装备、智能终端两大主导产业作为园区的基底,深度融合黄岩模具、塑料、医药化工等七大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以工业上楼“立体产业”的特性拓展形成“2+3”立体产业体系,全部建成后将拉动工业产值增长约15亿元。
而南城街道十里铺产业园一期区块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强化统筹协调,创新打造全周期服务保障体系,仅用时175天,便实现了从农转用启动到完成土地挂牌的全流程,成为该区出让速度最快的工业用地项目。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开展‘永宁更新’工改行动,以高品质项目建设支撑高品质城市焕新。”南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良益说。
据悉,以“永宁更新”工改行动盘活闲置地为契机,黄岩正抓紧对低效用地、老旧厂房进行升级改造,为优质项目落地腾出发展空间——西城街道岙岸区块谋划建设都市型科创轻工业园区,正稳步推进签约中,其中集体土地签约率已达100%;西城街道罗家汇谋划建设安置腾挪园,正加速过渡房腾房和村集体厂房拆除;江口街道新来桥区块谋划打造“产城融合+空间整合”示范地标,将于6月开工建设。
走进公元管道(浙江)有限公司的球阀精加工车间里,数控机床、机械手臂与机器人默契配合、高效作业。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车间里仅有10名技术人员穿梭其间,专注进行设备巡检与参数优化。很难想象,该公司曾面临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
这一切的突破,得益于黄岩区实施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针对企业发展中的用地瓶颈,政府部门主动靠前服务,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闲置厂房盘活等举措,精准破解企业“用地难”问题。由此,企业规划的1万吨高性能塑料阀门项目顺利落地,为企业转型升级按下“快进键”。
公元管道,并非个例。黄岩区将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引导企业通过“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增强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截至目前,朔翔科技、星泰模具等29个“零地技改”项目已竣工验收并投产;金宇机电等项目正在加速竣工验收达产;博越公司等9家企业新增“零地技改”项目,促进产业空间换挡升级、产业能级提质增效。
打通数据“大动脉”、创新应用场景、构建智能中枢……黄岩的“数改”实践正为城市转型装上“智慧大脑”,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浙东南智算中心一楼的创新共享空间,大型显示屏上实时跳动出各类数据分析界面,直观地展现出其在政务服务、公共安全等场景的精准应用。
作为黄岩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数字底座,浙东南智算中心深度融入“永宁江科创带”建设,通过提供普惠化、高性能的算力服务,在技术赋能、产业升级、生态构建等方面为工作专班推进全域创新提供核心支撑力量。
“数字化转型正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我们通过‘产业大脑’实现设备互联和产能共享,推动模具、建造等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让企业生产效率更高、竞争更强。”黄岩区经科局总工程师王奋远说。
“三改”协同发力,成效显著。黄岩通过对老旧厂房改造、低效用地再开发、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不仅破解了土地资源紧张、生产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等发展难题,更形成了“空间重构+产业升级+数字赋能”的系统性变革,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永宁方案”。
未来,随着“三改”在机制、技术、模式上的深度融合与持续深化,黄岩将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更强劲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