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视频 | 益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三):厚植文化热土 共建文明之城


厚植文化沃土,构筑文明高地,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征程中,我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塑城,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硬支撑,文化以创新的姿态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强劲引擎。

以多元的文体惠民服务激发城市活力。文化是凝聚城市精神的重要纽带,更是民生幸福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成的市图书馆、文化馆成为了市民文化新地标,年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超千场。

创办文明城市道路上,我市始终突出地方特色。在清溪村高质量建成并开放王蒙、莫言等21家清溪书屋,形成全国唯一的当代著名作家冠名书屋群落;建成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成为中国文学地标式建筑;持续组织开展省会大学生来益“到清溪 去读书”、“文学之乡”游学活动、“清溪对话”等活动,亲近文学、尊重文学蔚然成风。全市13家博物馆单位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持续开展“书香益阳”全民阅读、“花鼓戏下乡”等品牌活动,让文化惠民走进千家万户。这些文化成果既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也为城市文明发展注入了持久文化动力。

以优质的文旅产品供给彰显城市内涵。我市坚持以文赋能、以旅兴业,将文明城市创建与文旅融合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打造优质文旅产品彰显城市文明内涵。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指引下,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文旅业态,清溪村"文学+文旅"模式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全国改革创新十佳案例,6集纪录片《清溪村——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热播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乡村文明新貌;省级非遗兰溪“百米双桡龙舟”成功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雪峰湖、南洞庭湖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竹海幻境演出、明清古巷夜市等新业态成为展示城市文明的靓丽窗口,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的有机融合,持续擦亮“益山益水 益美益阳”城市品牌。

2024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5028.1万人次,同比增长11.6%,实现旅游总收入493.5亿元,同比增长9.1%。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显著提升和文旅供给质量的持续优化。通过“文学+”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盘活传统文化,丰富了优质文旅产品供给,让文明创建与文旅发展相得益彰。

以文化人将文明创建融入城市角落。我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文明创建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个角落。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有效推动了移风易俗,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近年来,我市加大文艺创作力度,提升演出频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优秀文化成果。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创排的大型现代花鼓戏《敲门》在益阳大剧院成功演出,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诙谐幽默的对白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将文明精神生动传递到百姓心坎里。

正如赫山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通过建立文化志愿者工作室、组织文艺轻骑队下基层培训等方式,培育乡村文艺人才;精心编排小戏小品、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采取“讲、学、播、颂、传”等多样形式,让有深度的理论和有温度的故事“宣”出热度,为文明城市创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文化润城铸就文明底色,精神滋养绽放时代芳华。从清溪书屋的文学滋养到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从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到文明新风的广泛传播,文化已成为推动城市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益阳将继续深化文化创新实践,让文明创建更有温度、更具内涵。

一审:赖培宇

二审: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