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印巴两国空军在克什米尔上空再次激烈交锋,这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超视距机群体系化空战,以巴基斯坦完胜而告终。而印度可能从未预料到中国和巴基斯坦在现代战争中的合作会如此全面和深入。作为全世界唯一一对长期处于直接军事对峙状态的有核国家,印巴之间延绵不绝的冲突深刻塑造了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对抗中,空中力量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且不断演变的角色,从二战螺旋桨时代的尾声、到喷气时代的大规模搏杀,再到第五代战机角逐隐现,不仅塑造了南亚制空权争夺模式,更堪称一部浓缩的航空科技演进史和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史。
自1947年在巴基斯坦国父真纳的推动下印巴分治伊始,参加过二战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英属皇家印度空军也被肢解,催生了两支在制度与传承上平行发展、却又宿命般相互竞争的空中力量。当时巴基斯坦空军虽名义上获得了包括24架暴风II型战斗轰炸机、16架台风战斗机、2架哈利法克斯轰炸机、2架奥斯特联络机、12架哈佛教练机、10架虎蛾双翼机和C-47达科他运输机等在内的机队,但这些飞机散布各地且大多无法投入作战。但巴基斯坦境内拥有大量的机场和训练设施,所以在分治后的印度空军反而缺乏足够的基地用来在边境线上部署自己的兵力。
在1947年10月至1949年1月爆发的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双方并未发生空战,但空运能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通往克什米尔的陆路交通完全中断,印巴空军的C-47达科他运输机执行了关键的空运行动,这款二战盟军广泛采用的运输机紧急将军队和补给空运至斯利那加。显然在喜马拉雅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中,空中后勤是何等重要。
当时,老宗主国英国不愿意失去在南亚次大陆的影响力,进而对印度进行军事援助。1948年,英国向印度出售了其二战后研制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吸血鬼战斗机。这让印度成为了亚洲地区第一个装备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到了1960年之后,为了对抗美国一手扶持起来的巴基斯坦空军,印度又从英国购买了性能先进的猎人战斗机,从法国购买了神秘式战斗机和暴风战斗机。为了提升自身的远程轰炸能力,印度又从英国购买了堪培拉喷气式轰炸机。印度空军还积极参加实战提升其自身的战斗力。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印度空军就出动喷火式战斗机空袭巴军地面部队。1961年,印度参加刚果(金)的联合国维和任务,第5中队出动6架堪培拉喷气式轰炸机,一举炸毁叛军军事基地。同一年,印军还再次出动堪培拉轰炸机、猎人战斗机和暴风战斗机,向昔日的欧洲列强葡萄牙军队占据的果阿展开进攻,并一举收复果阿。一次次实战锻炼让印度空军自信满满!
和印度空军的强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巴基斯坦空军的整体实力确实比较弱小。但得益于美国“亚洲北约”战略,同时印度尼赫鲁推行不结盟政策,于是巴基斯坦顺势向美国靠拢,于1954年加入针对中国的SEATO(东南亚条约组织)、签署了《巴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1955年加入受英美控制的CENTO(中央条约组织)后,美国视其为对抗苏联南下印度洋的关键棋子,遂向巴基斯坦提供当时最先进的战机,1956年提供了首批120架来自美军库存的F-86F佩刀战斗机,用于对抗印度从英国获得的霍克猎人战机,还提供了32架可携带核武器的战术轰炸机B-57。1957年7月,年仅36岁的阿斯加尔·汗空军少将代替英国人麦克唐纳少将出任空军司令,至此,巴空军彻底脱英入美。美国空军教官直接指导巴基斯坦飞行员,引入美式空战理论,并建立仿照美军标准的萨果达空军学院,系统接受了美国根据“佩刀”战斗机在朝鲜的作战而总结的喷气机时代的战术训练。巴基斯坦空军平均飞行时长200小时/年,远超印度的120小时。
但当时“自信满满”的印度空军给了尼赫鲁和他的同僚们一个错觉:无论印度在边界上干些什么事,中国都不会进行攻击。但这个所谓的“前进”政策是对一个在军事上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邻国的一场刺裸裸的挑衅。中国对印度摧枯拉朽般的进攻深刻改变了南亚的军事战略平衡,尤其是对印巴空军发展产生了连锁反应,直接影响了两国后续数十年的空战走向。
当时,肯尼迪政府一方面认为印度是“对抗中国扩张的民主堡垒”,不断给予印度军事援助,此举遭到了巴基斯坦的极力反对。另一方面肯尼迪又厌恶尼赫鲁脚踏美苏两只船,拒绝提供F-104和F-4鬼怪等先进战机,迫使印度彻底倒向苏联。同时,苏联赫鲁晓夫政府判断中国为更大威胁,开始将印度视为“反华伙伴”。于是在1963年向印度提供米格-21和许可生产将印度绑入华约武器体系,使印度成为亚洲首个能够组装超音速战机的国家,苏联则同时获得印度洋港口维沙卡帕特南的使用权。美国于是进一步加强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于1963年向巴基斯坦提供14架F-104星战士,专门用于拦截印度从苏联获得的米格-21。而中国和巴基斯坦则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和障碍,开始形成事实同盟,为今天的“全天候的朋友”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截止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的1965年,美国给巴基斯坦提供了13.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和3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其中佩刀战斗机是这场机炮对决余晖战争的主力,承担空战和对地打击双重任务。印度则有更大规模的军机770多架,其主力战机为猎人、吸血鬼、暴风雨、神秘、蚊蚋战斗机和数量不多的米格21。不过吸血鬼战斗机已过时,甚至在水平飞行中都抓不住巴空军的B-57轰炸机。暴风雨(Ouragan)战斗机和吸血鬼同属于第一代平直翼型喷气机,也只能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神秘战斗机俯冲时可突破音速,其速度比F-86快一些,但作为拦截机,其机动性和可操纵性上无法与后者相比。
印度空军真正的制空力量由猎人和蚊蚋战斗机组成。但印度空军只有3个猎人中队:第7中队(战斧)、第20中队(闪电)和第27中队(火箭),和3个蚊蚋战斗机中队:第23中队(黑豹)、第2中队(飞箭)、第9中队(群狼 )。而仓促组建的第28中队的米格21并未形成战力。而巴基斯坦空军在美国的武装下,已成为强有力的战争机器。120架F-86、32架B-57和14架F-104使巴基斯坦空军拥有了总数为166架的前线战斗空军力量。
其中F-86是美国北美航空公司基于回形针行动招募的阿道夫·布兹曼的后掠翼理论、以及纳粹德国Me262、Me163和Ta183等后掠翼战斗机的研究资料而设计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也是20世纪50年代全球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我们知道,即便飞机速度还没有达到超声速,机翼本身就会引起激波阻力。机翼是通过对上表面气流加速以形成上下表面气流的速度差、进而导致压力差而产生升力的。当垂直于机翼前缘的气流流速接近音速时,机翼上表面局部地区的气流受凸起的翼面的影响,其速度将会超过音速,出现局部激波,从而使飞行阻力急剧增加。迎面气流按后掠翼的后掠角分解成垂直于机翼前缘的法向分量和平行于机翼前缘的展向分量,法向分量产生升力,展向分量不产生升力。后掠角越大,法向分量越小。因而与平直机翼相比,只有在更高的飞行速度情况下才会出现激波,即提高了临界马赫数,从而推迟了机翼面上激波的产生,即使出现激波,也有助于减弱激波强度,降低飞行阻力。 F-86的35°后掠翼以对称NACA四位数翼型为基础,配合NACA0009.5-64设计的翼根、NACA0008.5-64设计的翼尖。NACA翼型正是兰利航空实验室的伊士曼·雅各布斯(E.N. Jacobs)率先通过解析表达式、结合经验修形来描述翼型的中弧线和厚度分布的几何方法的成果。其使得设计师能够更加灵活地探索不同的设计空间,并对翼型进行定量分析,也为多学科优化提供了基础,为航空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F-86安装了一台通用电气J47-GE-27轴流式涡喷发动机,空重4582公斤,最大起飞重量8234公斤,最大平飞速度1106公里/小时,作战半径667公里。
F-86还配备了“自动前缘襟翼”,当缝翼向前滑动打开时,可以加速流经机翼上表面的气流速度,从而增加升力并减小失速。在高速飞行时,缝翼又会自动关闭将阻力减到最小。F-86E是佩刀战斗机各型号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款,北美公司首次引入了全动尾翼和不可逆液压飞行控制系统,有效改善了飞行性能和操纵手感,滚转速率720°/秒,优于同期米格-15。F-86的瞄准系统是电子化的,机首配备AN/APG-30测距雷达并且有相应的弹道计算机,雷达对敌机测距后会由弹道计算机去计算弹道再变成一个光圈显示在驾驶舱前方的瞄准器上。备弹1800发的6挺勃朗宁M2HB12.7毫米重机枪的弹道设计是在距离机首1000米处集于一点。F-86还可以携带2枚AIM-9B“响尾蛇”导弹、900千克航空炸弹或8枚5英寸无导向火箭。
在朝鲜战争期间,F-86与后掠角同为35°的米格-15进行了高烈度对决。F-86在1万米以上高空时发动机推力和操纵性能会明显降低的,一般利用滚转优势进行水平机动,避免与米格-15比拼垂直机动。而米格15经常以最大升限编队飞行,然后找机会向下俯冲攻击,再快速爬升回原高度。不过,在高空的米格机通常都会拖着远处可见的凝结尾迹,因此F-86飞行员很容易就能及时发现高空来袭的米格-15,并迅速侧向水平散开以躲避米格的攻击,或者凭借俯冲速度快的特点急降到中低空优势作战高度。无疑,在美军的言传身教下,巴基斯坦空军迅速从螺旋桨时代迈向了喷气时代,同时结合南亚战场特点,展现出不同于美军的F-86的实战战术。
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前夕,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阿斯加尔·汗与陆军参谋长穆罕默德·穆萨汗持不同意见,并否决了参加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决定,最终导致努尔·汗接替他。而印度空军参谋长阿尔扬·辛格和努尔·汗曾同为英属印度皇家空军的中队长,有过1944年至1945年抵抗日本侵略的共同经历,同时两人都不希望印巴战争无限扩大。不过很快,印度第191步兵旅在9月1日上午11时开始请求空中支援,第一波4架吸血鬼战斗机便在傍晚飞往前线,由巴空军第5中队拉菲克少校和第15中队巴提上尉驾驶的2架F-86很快飞临战场上空,然后像打靶般一架一架的把吸血鬼打下来。
不过,随后印度空军小小的蚊蚋轻型战斗机给F-86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英制蚊蚋是最小的量产的喷气式战斗机,其空重只有2.175吨,满载重量为4.1吨。采用了后掠40°的上单翼,展弦比3.575,采用RAE102机翼,机翼相对厚度8%,具有5°下反角。装备有两门30毫米阿登MK.4机炮,每门载弹115发,印度生产的型号数量减少为每门载弹90发。可挂载2枚227kg炸弹或18发76.2毫米火箭弹。火控设备为测距雷达和费拉丁GGSMK.8 瞄准具。由于高推重比和低翼载,加上助力操纵装置的蚊蚋具有相当好的机动性和操纵性,最大速度可以达到1152公里/小时,爬升到13500米不到4分钟。蚊蚋凭借其机身小巧、机动灵活且难以被目视发现的特点,在近距离格斗中表现抢眼,多次成功击落了被认为性能更优的F-86,从而赢得了“佩刀杀手”的绰号。
在1965年9月3日晨,8架超低空飞行的印度蚊蚋战斗机为3架神秘战斗轰炸机护航,在查漠邦加哈姆地区上空遭遇巴空军6架F-86,蚊蚋从100米直上9100米,然后向1500米处的F-86俯冲。由于速度太快,加之蚊蚋战斗机没有设计单独的制动副翼,印军基洛(Denzil Keelor)少校不得不将起落架舱门半开起制动作用以降低速度,然后击中了410米外的一架佩刀,成为第一个在空战中击落喷气战斗机的印度空军飞行员。第二天,蚊蚋战斗机队在加哈姆地区遭遇4架佩刀战机,一阵厮杀后击落其中两架。只是蚊蚋的燃料携带量太少,飞行员西坎德(Brijpal Singh Sikand)在燃料将要耗尽之际误降落于巴基斯坦帕斯鲁尔机场,此举创造了双赢:巴基斯坦平白得到了这架完好无损的蚊蚋战斗机,而西坎德战后被释放、官运亨通的一直做到了印度空军中将。蚊蚋是印度空军在此战中最大的惊喜,只有3架损失,却击落了7架佩刀。其出色表现坚定了印度空军对超轻型战斗机的信心,逐步完成了这种飞机的本土化,成为印度战斗机工业的开端。
时局发展到9月5日,印度陆军在“拉合尔-卡苏尔”地区取得重大进展,加之印度空军强大的对地打击力量,印度第11军突破运河天险,该军的第15步兵师于当天黄昏进抵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市郊。巴空军参谋长努尔·汗接到总统的紧急命令:“去打掉印度人的机场,剥夺他们的空中优势。”为挽救危局,努尔·汗迅速抽调精干参谋军官组成小组,仅用10个小时就拿出了详细的空袭方案。他决定从白沙瓦、萨果达基地出动佩刀战机攻击印度空军在旁遮普邦的帕赞科特、阿达姆浦尔、哈尔瓦拉基地和埃丹普基地,而从毛里浦尔起飞的B-57轰炸机则去轰炸贾姆那加尔,合计出动110架战机,意味着这将是一场全面的空中战役。而行动时间就定在9月6日,这一天成为南亚空战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日期之一。其中针对印军哈尔瓦拉基地的突袭堪称最富冒险精神的行动。
9月6日傍晚,由于战机数量极为不足,第5中队拉菲克(Sarfaraz Ahmed Rafiqui)少校通过无线电告诉队友:我觉得这是一次单程飞行。然后率领由本人和二号机朝德利(Cecil Chaudhry)上尉、三号机侯塞因(Yunus Hussain)上尉组成的三机突击编队,全程采用超低空突防,向印度哈尔瓦拉空军基地扑去。
比拉菲克编队早起飞10分钟的阿拉姆(Muhammad Alam)少校,则率领自己的三机编队扑向印军埃丹普基地,但途中与正要袭击巴基斯坦的4架印军猎人战斗机遭遇,交战中一架F-86坠毁。由于燃料也所剩无几,阿拉姆编队未能完成既定空袭任务。不过印军少校罗雷的猎人被阿拉姆击落后,余下的三架猎人因为燃油不够只好逃回哈尔瓦拉。就在这三架猎人着陆滑跑之际,17时53分,拉菲克编队突然临空,把印军哈尔瓦拉基地打成一片火海。
负责基地警戒的第7中队猎人双机编队的A·R·甘地(Adi Rustomji Ghandi)中尉和P·S·平加莱(Prakash Sadashivrao Pingale)中尉连忙赶来拦截。由拉菲克驾驶的佩刀突然改变航向,迅速锁定并击落距离最近的平加莱驾驶的猎人。拉菲克随后机动到甘地的猎人后面,再次扣动扳机射击,不过机炮却卡壳了。朝德利迅速机动到长机位置,拉菲克则滑到僚机位置。就在这一停顿之际,甘地抓住机会,绕到刚刚进入新战位的拉菲克身后,向拉菲克的座机开火,但因为瞄准仓促未能击中。朝德利返身杀了回马枪,向甘地猛烈开火,将其击落。
拉菲克完成打击率队脱离之际,赶来支援的印度空军第27猎人中队的D·N·拉托雷(Dev Nath Rathore)上尉和V·K·内布(Vined Kumar Neb)中尉悄悄追上拉菲克编队,然后开加力翻身俯冲实施偷袭。拉托雷逼近身居巴军编队右侧的拉菲克,在双方相距约600米处开炮,拉菲克的座机中弹,随即撞地爆炸。内布则攻击位于编队左侧的侯塞因驾驶的三号机,侯塞因的飞机顿时冒出黑烟,随即爆炸解体。印军双机转而围攻孤军一人的朝德利上尉,其飞机也中弹受伤,但最终奋力杀出重围,带伤返回。大难不死的朝德利在1971年战争中于沙卡尔加上空被高炮击落,他再度跳伞逃生。
巴基斯坦空军在9月6日的大胆袭击中,攻击了印度5个军用机场和3个雷达站,于地面摧毁了35架战机,空战中击落了19架战机,而自身仅损失6架F-86,1架F-104和1架B-57,一举削弱了印度前线空军的作战能力。鉴于拉菲克勇猛顽强的作战精神,他被巴空军学院追授最佳飞行员奖章,巴基斯坦政府也追授其新月金质勋章。
9月7日,为了报复巴空军前一天的行动,印军紧急调遣200多架战机突袭萨果达空军基地。萨果达距离印巴边境约300公里,从印度阿达姆普尔基地起飞,整个往返航程约为1小时。不过巴基斯坦参照北约标准建设了完善的全国性防空网络,通过诸如美军援助的AN/TPS-1D预警雷达可提前发现印军机群,扫描半径超过300公里,为空军提供全天候的情报支持。和巴军完善的雷达防空网络形成鲜明对比,巴空军能连续5次成功突袭印度空军基地,印军的雷达和本土防空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在9月7日的萨果达机场保卫战中,出现了现代空战史上罕见的一幕,巴空军少校阿拉姆在一分钟之内击落了5架印度猎人战机,更准确的说,是前30秒击落一架,后30秒击落4架。当天,第11中队长阿拉姆率领一架僚机升空,发现印方猎人四机编队正要俯冲攻击机场,巴双机丢掉副油箱并下压机头准备攻击,随即阿拉姆发现后方还有印方高空掩护的双机迫近。阿拉姆立刻拉高放弃攻击。印方6机编队也放弃了攻击分散脱离。巴方双机立即展开追击,阿拉姆先后发射了佩刀全部的两枚响尾蛇导弹 ,均未命中目标。但其中一架印度猎人发现导弹来袭,慌乱中拉下弹射把手而跳伞。阿拉姆亲眼看见座舱敞开、空无一人的霍克猎人坠向地面。
阿拉姆的佩刀座机的燃油还能飞行80~100公里,于是他决定继续追击。越过杰纳布河时,阿拉姆双机立即发现在30~60米间超低空飞行的印度5机编队。在接近F-86机枪极限射程时,印机编队也发现了后方的巴方战机。这时印度战机做出非常奇怪的反应:编队没分散开来,反而集体开始左转爬高,副油箱都没丢掉!也许印度飞行员们不知道之前的队友跳伞了,以为他落伍后赶上要重新加入编队。
阿拉姆迅速切入编队左边,即编队转弯的最内侧,并跟随着进行急转弯。他在最内侧,转弯半径最小,过载最高,达到5G左右。而且阿拉姆既驾驶过猎人又飞过佩刀,他清楚猎人虽然火力凶猛极速大,在高空/高速区可以全面压制佩刀,但其机翼展弦比大,低速时诱导阻力大,在转弯中速度掉得比佩刀快,笨重的猎人滚转速率仅为400°/秒。同时,佩刀装备有6挺12.7毫米勃朗宁机枪,共备弹约1800发。如果不加控制,这些子弹只需大约15秒就能全部消耗完毕。阿拉姆掌握了一种更有效率的射击方式,即每次射击只持续约半秒或更短时间,这样不仅能保持射击的连续性,而且能延长空中作战的时间。
此时,敌机在阿拉姆右侧基本平行的位置,佩刀的瞄准雷达支持这种大偏角瞄准,阿拉姆果断用短点射的方式,先瞄着第一架敌机座舱打半秒,6挺12.7mm机枪弹幕够大,猎人战机被击中油箱立刻喷出了油雾,再射击半秒,每五发子弹就有一发是指示弹道的曳光弹,其引爆了油雾,猎人立刻化成了一团火球。然后他依次瞄准下一架,前三架直接凌空击爆。第四架带着浓烟在300米高度做滚筒机动试图摆脱阿拉姆,但被阿拉姆追至180米极近距离凌空打爆。全部击杀过程一气呵成,只花了30秒,阿拉姆的机枪还剩下一多半子弹!其创下了一个至今仍未被打破的空中快速歼敌纪录,成为喷气机时代唯一一位只用一天时间就跻身王牌之列的飞行员。在整个战争期间,阿拉姆驾驶佩刀共出击40次,击落敌机9架,击伤2架,被授予巴基斯坦勇气之星勋章,他也被巴基斯坦视为国家英雄,名字列在卡拉奇巴基斯坦空军博物馆名人堂名单的最顶部。
面对地面作战的不利战局,面对战机数量超过自身5倍、又有实战经验的印度空军,规模很小但战斗力强悍的巴基斯坦空军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向印度纵深空军基地发起致命攻击,仅用2天时间,巴军就夺取了战场制空权。1965年9月16日,印巴两军在查温达地区展开坦克大战。由于印军失去了制空权的掩护,巴军坦克部队在空军F-86配合下展开绝地反击,摧毁印军100多辆坦克。巴基斯坦最终迫使强大的对手同意媾和,印度不得不接受联合国提出的停火提案。此役被称为“大卫与巨人歌利亚的较量”。至9月底停战,巴基斯坦声称在空中行动中共击落和摧毁104架印度飞机,自身损失仅19架,这是一个堪称完美的战果。
印度空军的失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制空力量配置缺陷、防空预警体系短板以及飞行员战术僵化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巴基斯坦空军在较完善的防空预警和地面指挥下,把F-86的缠斗优势极致发挥,加之“赢在每一次训练都像实战,而印度人却在实战中像训练”。此外,从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国民党F-86发射AIM-9B击落解放军米格17开始,世界空军专家们就预言空战的未来属于空空导弹,战斗机空中格斗技术将退居次要地位,机炮的时代将成为过去。但1965年的印巴大空战却恰恰支持了与此相反的理论:战机对机炮的依赖远胜于导弹,飞机机动性和飞行员的技能比过去更加重要,而且空战几乎全部发生在低空而非高空。
南亚次大陆的短暂和平只持续了不到6年,而在1971年战争中,参加过1965年空战的飞行员们再次披挂上阵,他们的经验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倍音速的美苏战斗机和迟到的空空导弹格斗将如何改变印巴的制空权争夺的模式呢?这一次会是哪一方主宰南亚次大陆的天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