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土坯房变浪漫打卡地,厦门年轻人扎堆来这儿,为的是



图片



本期厦门故事为您讲述

岛外“村咖”

激发乡村活力

助力乡村振兴故事

图片




















坐在田野边,闻着稻花香,品着咖啡是什么感受?


图片


周围是稻田,池塘里游弋着鸭子,远处群山如黛……花一杯咖啡的钱,就可以慢下来,享受半天的田园生活。


城里的咖啡用来“续命”

村里的咖啡用来放空



在厦门

有一些年轻创业者

在岛外乡村找到“土房子”

开了“村咖”

小房子孤零零地立在稻田边

吸引着城里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来打卡


图片


这些“村咖”在社交媒体频频出圈

引来一波又一波流量

成为引客下乡、激发乡村活力

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风口




叁味稻田
海沧赤土社

被“村咖”的玻璃窗吸引

特地从集美到海沧打卡

图片

26岁的彭小姐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一家稻田咖啡馆的视频时,瞬间被稻田美景吸引。最近,趁着有空,她约上老乡,骑着一辆摩托车,从集美一路骑到海沧赤土社,经过七拐八弯的村庄小道,她们找到了这家“叁味稻田咖啡馆”。


图片

“村咖”被翠绿的禾苗包围。


一间“土房子”坐落在田地中间,被翠绿的禾苗包围着。墙壁刷白了,一条碎石小路直通小屋大门。路边还种了玫红色的小花,几个大小不一的白色风筝和几座帐篷从一片绿色的田野里冒出来,十分醒目。


她们找到了社交媒体上展示的那扇玻璃窗,透过窗户看见几丛狗尾巴草在微风中摇曳。彭小姐自己拍了照,又帮老乡拍了照,然后绕到咖啡馆正面,在秋千上荡来荡去。她说,这里真的很清新。


黄志杰是这家“村咖”的老板,听说她们骑车而来,赶忙送上一张机车卡。他说:“我们有机车的打卡标哦!”黄志杰今年36岁,是一名黝黑粗壮的汉子。他正忙着布置场地,第二天,一家著名车企要来这里开新车发布会。


租“土房子”开咖啡馆

自己下水田耙田插秧

图片


黄志杰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开咖啡馆,还是在稻田边。他说,在之前的35年人生中,自己从不喝咖啡。


黄志杰是海沧东孚山边社人,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种田,他也学了两手。他大学学的是车辆工程,毕业后卖汽车配件,几年前回到山边社。“我想留在家乡,离家人更近一些。”黄志杰说。


回到山边社后,有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一则招租广告,海沧赤土这边有6亩(1亩约等于666.7平方米)地和一栋小房子要出租。去年3月,他第一次来看场地,当时春耕还没开始,地里长满杂草,一座破烂的“土房子”特别显眼。黄志杰和房东很快就签了合同,尽管他还没有想好租来做什么。


之后,黄志杰来这里待了半个月,每天蹲在路边拿卷尺量来量去,又在网上搜索,稻田可以用来做什么?最后互联网告诉他:开咖啡馆最火!


在做决定之前,春耕开始了。黄志杰下水田,耙田、插秧,累得腰酸背痛。


年轻人奔着“出片”而来

开业没多久就收回成本

图片

2024年8月23日,“叁味稻田咖啡馆”开始试营业。“连续三天,饮料全部免费,很多人来!”黄志杰说。


一开业就成了网红打卡地,许多人慕名而来。那扇近4米长、1.2米高的透明大窗户,是最受年轻人喜欢的取景框。“开业前4个月都很火,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打卡拍照。”黄志杰说,他很快收回了成本。


图片

“叁味稻田咖啡馆”的大窗户,成为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取景框。


城里的咖啡用来“续命”,村里的咖啡用来放空。坐在窗前,点一杯28元起步的咖啡,眼前是一片翠绿或金黄,享受半天松弛的田园生活,这大概就是黄志杰口中的情绪价值。


黄志杰很清楚,在这里,咖啡只是其中一环,“出片”才是许多年轻人慕名而来的原因。稻谷一年有两季,4月至7月一季,8月至12月一季。种上稻子后,要么是绿油油的一片,要么是金灿灿的一片。余下的日子怎么办?黄志杰想好了,到时候种上小麦,那就是风吹麦浪、春生万物。“厦门成规模的麦田很少,又可以打造一处爆款。”黄志杰说,在这里,稻田是收成,更是景观。


去年底,黄志杰又租下咖啡馆房前屋后的6亩地,并进行功能分割。现在,在他的咖啡馆不只能喝咖啡,还能开展团建、研学、婚纱摄影等业态。


图片


每天上午9点,黄志杰驱车从家里来到咖啡馆,冲上一杯美式咖啡,开始一天的工作。“这已经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了。”黄志杰从一个不喝咖啡的人,变成了一天固定要喝两杯咖啡。




时光蔓城
集美坑山社

“村咖”外面就是菜地

一眼相中这里的“人间烟火气”

图片

与黄志杰不同,黄玉珍开咖啡馆是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在集美灌口镇东辉村坑山社9号,一处有院落的老房子,一株爬藤爬上房顶,遮住了老房子三分之一的“脸”。它的主人黄玉珍说,最近她在另一处乡村咖啡馆忙碌,冷落了它。


图片

爬藤爬上了“时光蔓城”的屋顶。


跟叁味稻田咖啡馆不同,这里望出去没有稻田,只有用栅栏隔出来的一小块地,种上了红薯和丝瓜,丝瓜藤爬满架子,开出大朵大朵的黄花。不远处,就是村民的菜地和正在施工的高架桥,但黄玉珍还是一眼就相中了这里。


42岁的黄玉珍之前做外贸,做到了高管,但她仿佛一眼望到了自己退休时的样子。于是2016年,她毫不犹豫地辞了职。之后她做过公益图书馆,在集美港头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她开始四处找老房子,想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黄玉珍说,来到这里,她一眼就相中了,觉得这就是“人间烟火气”的感觉。“她就给我发了两张照片,也没说地点,问我好不好看,我说好看,她就定了。”黄玉珍的闺蜜奚溪说。


有读书会有主题沙龙

还作为村庄公益图书馆开放

图片

黄玉珍签了10年租约,每月500元租金。但更大的投入是装修,开了窗,粉刷了墙,用水泥做了几个储物柜……为了节约成本,她把挖出来的建筑土头堆放在院子里,干脆做成了一个舞台。


老房子装修走的是“工业风”,墙面刷成了橄榄绿。她购置了许多咖啡冲泡器具,主打“手冲”。2022年6月26日,咖啡馆开门迎客,她取名为“时光蔓城”。“在我的设想中,这里应该有书、咖啡、茶,还有可以坐在里面发呆的小屋。”黄玉珍说。


虽说是工作室,但“时光蔓城”也对外开放。黄玉珍把它定位为一个复合式的空间:有预约式的茶室、手冲咖啡,有读书会、主题沙龙、研学、团建等活动,也作为村庄公益图书馆对外开放。


图片


在大众点评上,网友“稳重坚强呱唧蜻”打出五星好评:“距离市区稍远,但胜在环境幽雅,更加贴近大自然,只有鸟鸣和树木风吹声,打卡出片率超高。”另一名网友留言:“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一杯咖啡,惬意人生。”




古宅小院
翔安古宅村

闲置小学旧址被改造成咖啡馆

让年轻人喝上“有故乡味的咖啡”

图片

前几周,黄玉珍在忙另一件事——把翔安新圩镇古宅村闲置的小学旧址,改造成一家咖啡馆。黄玉珍说,这是由古宅村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的多名老师,以及村两委共同孵化的,让年轻人在稻田老宅边,喝一杯“有故乡味的咖啡”。这家“古宅小院”咖啡馆刚于5月25日正式对外营业。


图片

黄玉珍


他们在产品上做足文章:“金榜题名”蒜香拿铁——端午祈福特供,为考生注入“蒜”你厉害的元气;“耕读四季”精酿啤酒,专利发酵技术,让大蒜化作舌尖诗意……黄玉珍说,古宅是她的娘家,她一直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与福建农林大学的老师组建了古宅村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就挂牌在这所小学,而大蒜是古宅村的一个金字招牌,这是“科技的温度”与“文化的厚度”的碰撞结合。




稻香上陵
同安上陵村

做大做深“水稻IP”

顾客可亲手做米浆拿铁

图片

在同安莲花镇上陵村,也有一家咖啡馆——稻香上陵。店里的招牌是“米浆拿铁”,顾名思义,就是用大米研磨成的米浆与咖啡混制而成的。


图片


这同样是一家很“出片”的网红咖啡馆,有山野、稻田、溪流……稻谷收成后,他们还搭建了稻草人乐园,迷宫、秋千、巨型稻草人,大家还能在草堆里滑滑梯。


稻香上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胜海说,咖啡馆由村庄闲置的林场管理房改造而成。原本一栋五间的石头房全部打通成一间,摆上木质桌椅,顾客可在这里喝一杯就地取材的米浆拿铁。“既然是稻香咖啡,我们就想把水稻这个IP做大做深,比如,顾客可以体验磨米浆,亲手做一杯米浆拿铁。”刘胜海说。


图片


但其实,这家咖啡馆只是稻香上陵业态的一部分,它还有民宿、营地、茶室、工作室等。刘胜海说,他们与村集体共同成立稻香上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整村开发,一共分三期。正在建设的二期,将改造村里六个闲置粮仓和一所小学,建成上陵阡陌乡村科普基地。“我们是乡村版的‘万达商业’。”刘胜海说。


图片


观点:激发乡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喝一杯咖啡是一件“高大上”的事吗?其实不是。黄玉珍说,在古宅村,她见到一名近70岁的老人,邀请她去他家里喝咖啡,结果咖啡是从他的热水瓶里倒出来的,都是他磨煮的。“我们只是想让咖啡更贴近生活。”黄玉珍说。


“村咖”作为近年来冒出来的“网红”,打造出慢时光、田野风情,吸引越来越多都市的年轻人到乡村消费休闲。它更像是一门“注意力经济”,“在最土的地方干最洋气的事”,是乡村与咖啡结合的反差感。


“作为一支‘正规军’,我们希望借此带着村民致富。”刘胜海说,发展“村咖”,不光是创业者的选择,也是激发乡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路径。这些“村咖”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村里的民宿经济、农家乐等业态的发展。


如何助力乡村振兴?黄志杰说,通过年轻人找出乡村的某一个点,进行重塑、改造、突破,才能吸引同频共振的年轻人来到乡村,带动乡村发展。


记者 李小庆 编辑:林依文  

校对:刘婷婷  值班主任:张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