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长不看缩略版
2.耳机使用不宜过早。个人建议,入耳式耳机12岁前不建议用,头戴式耳机6岁前不建议用。
3.戴耳机时遵循60/60原则(即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次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
4.骨传导耳机并不是一点都不伤耳,但相比入耳式耳机刺激更小,选择优先顺序为骨传导-耳罩式-入耳式。
5.噪音环境下戴耳机听音乐很容易音量过大,要额外注意,最好选择降噪耳机。
通常来说,人耳蜗里大约有16000个听觉毛细胞,这些毛细胞像是摇曳的水草,被响亮的声音刺激到后,毛细胞会变得卷曲、紧缩、疲劳。
如果长时间反复暴露于较高分贝的噪音中,被刺激的毛细胞无法恢复活力和敏感性,最终就会凋零死亡。被破坏的毛细胞无法再生,就会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听力受损后,一个人听到高音调声音的能力首先受到影响,这种变化很微妙可能不会被察觉到。但如果还是持续性用大音量反复刺激耳朵,就有可能导致听力持续受损,等我们终于反应过来听力变得不太好时,毛细胞也死了小半了。
根据世卫组织的信息显示,全球有将近11亿年轻人(12-35岁人群中的一半),由于长时间过度暴露在噪音中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其中就包括长时间用过大音量戴耳机听音乐。
耳机限制使用具体应该怎么做?
1.耳机的使用不宜过早
小朋友还在发育,声音的承受阈值不如大人。家长不要因为好奇好玩主动给小孩子戴耳机,尤其是那种不能准确表达耳机声音是否太大引起不适的低龄儿童。
个人建议,入耳式耳机最好等孩子12岁以后再用,头戴式耳机(包括耳传导和耳罩式),孩子6岁前都不建议用。
等到孩子学龄后,有使用需要或有兴趣主动要求时,可以戴耳机,但是要注意限制孩子耳机的使用,使用时间不要过长、音量不要过大,重要的是培养孩子长期健康的耳机使用习惯。
具体如何限制耳机使用,我们可以遵循60/60原则,即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次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假使我们的手机音量有10格,戴耳机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6格。
除此之外,也可以借助手机软件来监督耳机的使用是否属于安全范围。世卫组织和国际电联曾发布过一项关于个人音频设备使用的国际标准,不少手机都根据这一标准设置了音频暴露量监测这一功能,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自带的程序来设置耳机的使用限制,还能自查耳机声音是不是太大。
另外还要注意,在环境噪音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习惯戴上耳机并把声音调大以掩盖住外界噪音。
入耳式是最不推荐选择的。首先,入耳式耳机直接被塞进外耳道,声音传递更集中,同等音量的情况下,入耳式耳机带来的声压和声强刺激更大。
相比于入耳式,耳罩式不直接入耳,出音孔和内耳直接的距离更大,刺激也就更小。而且,佩戴耳罩式耳机通常还会有物理降噪的效果,相对于没有降噪效果的耳机音量普遍调得更小。
不过耳罩式戴久了耳朵可能会不舒服,当然,从减少使用时长来看,这也不失为一个优点。
骨传导:
骨传导一点都不伤听力,这其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骨传导耳机和其他耳机的主要不同在于,声能不通过耳道而是经过颅骨传递给耳蜗听觉神经。
相比于对于听觉的影响,骨传导耳机更大的优点在于,它能让我们听到耳机声音的同时,不错过外界的声音。走路时、户外运动时安全性更高。(ps:不建议戴耳机边走路边听歌,很危险!)
总的来说,单从听力损失这一点对比,骨传导耳机对耳朵相对友好,其次是耳罩式耳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骨传导。当然,不管用哪种耳机,怎么用更加重要,多注意限制安全音量和佩戴时长。
以上的建议不只是给小孩子,离不开耳机的大人们也要保护好自己的耳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