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议会主席公开叫阵,称打击俄战略核基地,就是为“去核俄罗斯”

AI划重点 · 全文约1223字,阅读需4分钟

1.乌克兰议会主席鲁斯兰·斯特凡丘克公开感谢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实施了一项“确保俄罗斯无核化地位”的特别行动。

2.乌克兰国家安全局证实,本次军事行动的打击目标直指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地区的战略轰炸机基地。

3.此次袭击具有深层政治象征意义,是乌克兰对俄战略核能力的一次“先发制人”的非对称回应。

4.乌克兰方面语气毫无退让迹象,将此次行动视为战略成果,甚至将其视为国家意志的彰显与安全学逻辑的转向。

5.由于此次袭击,乌克兰在地缘核平衡上对俄方提出了政治性挑战,打破了此前西方在援乌政策中刻意维持的“核底线默契”。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6月1日,乌克兰权力核心再次掀起风暴。议会主席鲁斯兰·斯特凡丘克在其官方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一则声明,措辞罕见强硬、意味深长。他公开感谢乌克兰国家安全局(SBU)实施了一项“确保俄罗斯无核化地位”的特别行动,并将此举形容为“现代版布达佩斯备忘录的实践”。

“精准打击,令人印象深刻。”斯特凡丘克这样评价。他特别提及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国家安全局局长瓦西里·马柳克,以及所有参与这场军事行动的安全部门人员,称这次行动“为国家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不是泛泛而谈的政治修辞。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紧接着发布声明,证实本次军事行动的打击目标,直指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地区的战略轰炸机基地。该基地长期驻扎俄空天军远程航空兵部队,负责搭载核能力的远程导弹,是俄军战略威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战略打击背后的信号:从布达佩斯到“蛛网”

乌克兰官媒指出,这次打击是代号为“蛛网”的特别军事行动的一部分,行动周期长达18个月,几乎覆盖整个俄乌战争的纵深期。此次袭击不仅是在战术层面的报复,更具深层政治象征意义——这是乌克兰对俄战略核能力的一次“先发制人”的非对称回应。

“对保卫家园的战士而言,没有不可达成的目标。”斯特凡丘克在贴文中如此强调。他的这番话,与其说是对国内的动员,不如说是对俄方的一记公开羞辱:你们所谓的“战略纵深”,在无人机面前不过是纸上谈兵。

有分析指出,斯特凡丘克罕见使用“无核化俄罗斯”这一表述,并将其与1994年乌克兰放弃核武器后签署的《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相联系,是对当年西方保障“领土完整”承诺的反讽。如今,乌克兰不再等待保障,而是直接将炮口对准“核保障者”的根基。

核心轰炸机目标曝光,莫斯科沉默

尽管俄方尚未正式回应此次袭击对其战略轰炸机战力造成的具体损失,但乌克兰方面声称,攻击目标包括位于沃罗涅日、库尔斯克、鲍里索格列布斯克、萨瓦斯利卡等地的空军设施。多家外媒注意到,这些基地中部署有图-95MS与图-160等具备远程核打击能力的轰炸平台,俄军在过去数月对乌克兰全境的导弹轰炸即大量依赖这些基地完成。

西方防务专家警告称,这次打击若坐实,将意味着俄乌冲突首次实质性触及核打击体系底层平台,不仅是军事战术演化,更是对核态势稳定的剧烈撼动。

但在莫斯科,沉默似乎是当前的唯一回应。截至目前,克里姆林宫并未就此发表声明,而俄国防部则未对“41架战略轰炸机被摧毁”的说法予以承认或否认,仅称“敌方宣传存在大量虚构”。

然而,乌克兰方面的语气毫无退让迹象——他们不仅正式承认行动的存在,还在国家高层层面主动“定性”为战略成果,甚至将其视为国家意志的彰显与安全学逻辑的转向。

冲突红线不断被推远,核门槛滑坡成现实

值得警惕的是,斯特凡丘克所谓“确保俄罗斯无核化地位”的表述,其背后显然不仅是战术层面的自信,更是对地缘核平衡的政治性挑战。无论这一表态是否经过泽连斯基政府高层精密斟酌,它都已成为现实政治语言中的新变量,打破了此前西方在援乌政策中刻意维持的“核底线默契”。

斯特凡丘克的言论也暗含一种主动塑造战争逻辑的姿态:乌克兰不再被动接受俄方设定的“红线”,而是在主动重绘战区地图,包括战略边界。

可以说,这是一场信息战、心理战与战略战的合体作战。而乌克兰,正在用行动验证它的“新战略自主性”——不靠协议,不靠承诺,而靠弹药、情报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