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量的年轻人,笑不出来
有间大学
2025-06-02 12:02
发布于广东
新周刊旗下《有间大学》官方账号
每天,
喝
饱
了
毒
鸡汤的人类,
恨不得
把充电线焊死在
“低能量人类”
的肚脐眼
上
。
信奉
成功学的人类,
则
吹拉弹唱、锣鼓暄天
要
拉你
入伙
“高能量人类”
的
一夜暴富
群
。
最近
的
社交网络上,铺天盖地的
手把手教你如何做“高能量”的帖子让人喘不过气,隔着屏幕的年轻人怀疑起自己的电量到底要多少,才能进入那一方“高能量”的区域,体验
一把精英人设带来的
快感。
他们
健身、野营、马拉松、演唱会、公益活动、文化讲座分享一次不落
,
他们的
社交媒体上全面展示了丰富的高能量人生。
可是越来越多人,比如你和我,
会
怀疑“高能量人生”,是不是一种霸权?
(图/《理想之城》)
普天之下,
没有
谁
天生就是“低能量人类”,他们只不过是一群
被“毫无意义的工作”消耗情绪的可怜人。
每
当
看到那一张张
脸,总是
苦大仇深、
愁眉不展、
闷闷不乐,心里
如同
压了块大石头
,像是一株植物
从
未
被阳光照耀过
时
,
我
总想
大
喊
一句
:
去你的
“
低能量
”
人类,我
只想做
一个
“
低能耗
”
人类。
告诉我
,你是不是
拿着
不高
的薪水,
干了最累的活儿,背了最多的锅,
得了最少的奖,
却
挨
了
最狠的骂
,然后被
评价
为“情绪稳定”
的那一位?
你总想成为一个
被所有人喜
欢
的
好人,
结果
,你
最后
真正成为的是一个充满讨好型人格的
老好人
,
活成所有人都敢欺负的样子
。
每天
,你真正花在工作上的精力只有10%,
剩下90%的精力都消耗在了
隐形而无偿的
情绪劳动
上
。
1983年,
美国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德在
著作
《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中提出
“情绪劳动”这一概念
,指出
情绪劳动是
在
体力
劳动、
脑力劳动之外的第三种劳动,是为了让
组织、
他人感到满意和舒适
,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表情所付出的努力。
(美)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0-1
从职业
上
看,情绪劳动多数发生在服务业,譬如
空姐、酒店前台、奶茶店员、
电话客服、
滴滴司机、
超市售货员、
餐厅服务员、
高速公路收费员
等,
如果
看到
他们在某
一刻
突然崩溃、泪如雨下
的场景
,这是“情绪过载”的典型表现。
今天,情绪劳动
早已
泛化,它
的具体
表现
包括但不仅限于
:
在
上级
说出正确
的
废话、错误的废话时热烈鼓掌
;深夜1点
,
对围坐在你身后
指挥你
在
PPT里
屎上雕花
的各位
抱以
微笑;
在酒局上
,笑盈盈地
吹捧
每一个人
,
喝下每一杯酒
,
接住每一个话茬
,然后
悄悄
溜
进
卫生间趴在马桶上
任胃
抽搐
;
当
人在家中躺,锅从天上来时,
默默
认领
;
……
英国《卫报》记者罗斯·哈克曼
在《情绪价值》一书中进行
了
升级版的解读:情绪劳动是将自己的感受置于次要地位,为他人愉悦所做出的努力。
它
本质上是一个权力和等级制地位的问题,处于社会等级下方的群体,被要求为上位者无偿提供情绪劳动,而情绪劳动得不到补偿的局面进一步固化了其弱势地位。
[英]罗斯·哈克曼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4-2
那些
擅长
“
课题分离
”
、
绝不
内耗
只会
外耗、
表演型人格的人,正在享受着
当今
的红利
。
有点潦草的
世界
里,
谁先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谁先
学会
发疯
,
谁
就能
先享受世界。
不信?试试,
自从
你开始
“
发疯
”
之后,
你会发现,
整个世界
都
会
突然
对你
眉开眼笑,
充满
谅解
与
包容。
职场中有句老话:
“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但你可以往死里骂中年人,尤其是有房有车有娃的那些。”
(图/《理想之城》)
中年人是真正的吃苦大王,他们早就习惯了忍辱负重、高耗能生存。每天一睁眼,只要一想到房贷车贷、医药费、补课费和养老金,他们就失去了
拍案而起、拂袖而去
的勇气;面对
凌辱和
欺压,
最后
只会弱弱地吐出一句:“
骂我可以
,但
……
不要扣我工资”
。
没有包袱一身轻的
年轻人
,不再吃这一套,他们已经集体觉醒,
拒绝高能耗生存。
年轻人知道,过度努力
其实
是一种病
,微躺
才是
最舒适
的
生命姿态
。他们
觉察到
,
就算再努力,
也
不是人人都能到达罗马,而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
如果努力有用的话,天上
也不
会掉下
来
一个又
一个董小姐
。
家里卖了两套房子供你留学,回国却难找到
月薪5000元的
工作
。
年轻人开始惜命,
知道
不熬夜赶方案,天并不会塌下来。
就算
被
打
再多的鸡血
,
他们
也不会用百米跑的速度来跑人生这场马拉松
。
真正厉害的跑者,在起跑之前
总是
先
进行
充分的拉伸,
活动开关节,
唤醒
每一块肌肉
和
筋骨,
在人群中
找
出
一条最优路线,找到自己舒服的节奏,慢慢
开
跑,让身子
渐渐
热起来,
控制在最优能耗的点位,
在半程
突破临界点
后
,
尽情
享受
内啡肽
所带来的
身心
愉悦
。
(图/《三悦有了新工作》)
年轻人
永远
把生活放在第一,工作放在第二。
因为
他们知道,工作并非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形态,一旦工作第一,
他们不但
会
失去生活,
还会
失去性生活
。如果工作是证明一个人全部价值的唯一
路径
,那么,
一旦失去
了
工作,他们会什么也不是。更难堪的是,如果
真的
等到延迟退休
的年纪
再
出门远行、
周游世界,等待他们的,
很可能
是
一张
病床,或
者
是
一份
旅行团
要求
必须
签署的高龄游客
免责声明。
如果
把人比作一台
家电
,年轻人更愿意成为一
级
能效的
“低能耗”人类
。
如果
能够
选择,
没有谁不想用最省力的方式
快乐
地活着。
“低能耗”人类
热爱的是
开启低能耗模式后
的
低度生活。
(图/《三悦有了新工作》)
这是一种追求
低碳、低脂、低盐、
低糖、
低高度、低速度、
低密度、
低烈度、低浓度的
生存哲学
。
“低能耗”人类
喜爱离大地更近的低高度生活。他们
讨厌高楼,讨厌成为格子间动物,
喜欢
离花儿、鸟儿、树儿、草儿、湖海更近
,离人间烟火更近。
“低能耗”人类喜爱
离灵魂更近的低速度生活。
他们
厌恶插队、秒杀、快抢
、
快进
,
热爱一切慢的东西,譬如慢食、
慢语、
慢车和慢城,
更想成为一个
像爱马仕工匠
一样的慢人,
传承一门手艺,一口气埋头干上18年
。
“低能耗”人类喜爱
心灵
自由的低密度生活。他们讨厌
人海战术,讨厌“
打通底层逻辑
”
“
对齐颗粒度
”
“
形成
完美闭环
”
,讨厌
“
多线程
”
并行推进
瞎折腾
。他们坚信,
一个人
,一条
心
,
只够干好一件事
;
一生
,
应该也
只够爱一个人
。
“低能耗”人类喜爱身心柔软的低烈度生活。他们讨厌重口味
的饭局
,也讨厌烈酒,
更钟爱和趣味相投的人来上一杯精酿啤酒、清酒、威士忌,或者只是一杯
清淡的
功夫茶。
“低能耗”人类喜爱
拥有闲暇时
光
的低浓度生活,
他们
讨厌成为“浓人”,
只想
做个“淡人”
,
闲散地漫步在
净土和
慢土之上。
如果你问“低能耗”人类:你的梦想是什么?
(图/《装腔启示录》)
他们的回答会和那位小学生写在黑板上的答案一样: “自由、平静地过完一生。”
有一天,
如果有人逼迫你开启高耗能模式,那么,请不要“内耗”,而是学会“外耗”,使出最后的杀手
锏:我们之间如果有问题,那一定是你的问题。
但
切记
啊
,
慎用。
作者 何驰
编辑 钟毅
校对 遇见
排版 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