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在县·津市生物制造:引智借脑 同心共酿

28年前,澧水河畔的津市,只有一家濒临破产的生物制造企业,如今,这里已经拥有生物制造骨干企业20多家,产业年产值近50亿元。今天,我们一起去探访这个内陆工业小城,看看它是如何突破资源与区位的双重瓶颈,成功驶上生物制造新赛道。

津市,依澧水而生,因“傍津设市”而名,历史上一度水运兴盛、商业繁荣,也沉淀着深厚的工业基因。湖南第一家拖拉机厂、第一家制盐企业均诞生于此,这里生产的斑马蚊香、麦穗味精驰名全国。

1978年成立的津市酶制剂厂,是当时湖南唯一涉足生物制造领域的公办企业。上世纪末,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中,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为了保护这棵“独苗”,津市推动企业完成公办转民营改制。

图片

1997年,当时在一家发酵厂当副厂长的李洪兵抵押房产,与两名合伙人东拼西凑了480万元,认购破产资产,组建鸿鹰祥生物。

图片

湖南鸿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洪兵:有人说我们“傻”,但津市有近50年生物发酵的底蕴,我本身也是学生物工程这个专业的,我还是有信心把企业做好的。

当时,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滞销,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押上全部身家的李洪兵,只能背水一战。

图片

李洪兵深知,要让企业起死回生,关键还得靠技术创新。他从下岗职工中选聘120名技术骨干,为企业稳住人才根基。紧接着,他又三次登门,从四川食品工业研究院请来了自己的老师——酶制剂发酵专家朱永明。

图片

原鸿鹰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朱永明:给了我一个平台,当时没有基因工程的,都是通过物理化学诱变去刺激微生物,提高酶制剂的发酵水平。

师徒联手,吃住都在工厂解决,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终于把糖化酶活力从不足1万单位提升至5万单位,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03年,企业凭借高活性糖化酶产品成功敲开美国行业巨头杰能科的大门。到2011年,公司的酶制剂出口量已达17万标吨,占据美国燃料乙醇市场40%的份额。

图片

曾经的企业“独苗”长成了行业“大树”,然而,李洪兵并不满足,他想要的是一片生物制造产业的“森林”。

图片

湖南鸿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洪兵:一些合成生物学的前沿科学家跟我对接以后,跟他们先是服务,帮他们做实验,再是推荐给政府,就孵化了像引航、新合新等等企业。

李洪兵牵线搭桥,当地政府主动对接,很快就招引了一批生物制造类企业入驻。

生物制造行业人才密度大、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高,没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的津市,想要招引大型企业落户并不容易。当各地争抢成熟项目时,津市另辟蹊径,选择做“育苗人”,投资处于“种子”阶段的初创公司,并以“合伙人”模式精准扶持,与企业共担风险。

图片

津市市招商中心负责人 朱樟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抢占制高点。我们自身从投资上来讲,肯定是专业性还是不够,所以我们更多时候他们(基金公司)投,我们就投。

2017年,津市与广州越秀基金达成战略合作,投资还在创业阶段的慕恩生物。政府还协调李洪兵所在的鸿健生物为慕恩生物提供代生产车间。

图片

湖南慕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蒋先芝:(当地政府)有很强的战略眼光。最早跟政府接触的时候,慕恩还是个很小的企业。但津市没有因为慕恩的小,它对这个项目就不重视,而且它是非常重视。

这份信任与支持得到了丰厚回报。慕恩生物用5年时间建成国内最大微生物菌种库,其研发的真菌蛋白技术,填补了国内菌丝蛋白出海空白。如今,企业年产值突破3亿元,并吸引多家企业落户津市,进一步拉长了生物制造产业链。

图片
图片

津市市招商中心负责人 朱樟杰:合伙人的理念是什么,就是我们是平等的关系。合伙人的关系就是背靠背,患难与共,是一种双赢共赢的理念。把企业的事情,当作我们政府自己的事情。

图片

湖南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范谦 :与企业共呼吸同命运,(津市)从骨髓里从基因里就刻着的,我觉得这一点还是感同身受的,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并且创造性地帮助企业去解决问题。津市在这一点上,客观地说是做得非常好。

随着众多企业落户,津市生物制造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一座内陆县域小城,很难吸引到行业顶尖研发人才。津市有产品生产能力,长沙有高校科研资源,既然人才“搬”不来,能不能“借”过来呢?

图片

津市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 刘烽:高薪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能想的办法都想了。既然我们留不住顶尖科学家,那就在长沙、深圳建研究院,建“飞地孵化器”,采取“外地研发+津市生产”的办法,借“脑”引智为我所用。

2023年,津市在长沙岳麓山大学城设立“飞地孵化器”。两年多来,已吸引中南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35所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其中20余项成果在津市落地转化。

图片

津市还聘请了一支由13名院士领衔的智囊团,每月在线“会诊”,从市场前景、技术路线、生产安全等多个维度,对每个拟入园项目严格把关。

图片

津市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岳麓山实验室中药材品种创制中心主任 曾建国:专家互相交流的过程,也是火花的碰撞,为津市市政府的项目提升和把握它未来长远性,质量会更高。专家们也愿意把未来产生的成果,也在津市去转化,所以这个机制是互动的。

目前,津市已是全国最大的酶制剂生产出口基地、甾[zāi]体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皮质激素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70%。

图片

为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津市建成了合成生物技术中试基地,可同时容纳5个项目试生产;占地350亩的成果转化加速工厂也即将动工,首期计划建设10个生产单元。形成“科创平台-中试基地-加速工厂-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

图片

津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彭发利:高校、科研院所主要做0到1的过程,利用园区或者公司的中试基地实现1到10的提升,再到加速工厂实现10到100小规模生产,最后实现产业园区100-N以上的量产。全力打造全国生物制造产业先导区。

图片

来源|湖南卫视新闻联播
编辑|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