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
检
文
苑
温润心
灵
在芊绵岁月中
慢慢欣赏
在美好世界里
2025年期号
22
今年的端午节挨着六一儿童节,二丫和我们一起回乡下,在舅奶奶家过端午节。二丫不仅品尝到了可口而又丰盛的乡村土菜,也再次遇到了以前认识的小玩伴,一天玩得很开心。
晚上回到城里,二丫在澡盆里洗澡,忽然低下头,小声嘟囔着“老太太走了,再也见不到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我连忙蹲下来,小声问二丫:“你是不是想念老太太了?老太太一百岁了,她去天堂了,她也会想念你的,你要快快乐乐的长大,这样老太太才会高兴。”二丫依旧嘟着小嘴,边掉泪珠子,边说:“中午吃饭的时候,只能在老太太照片前面看着她了”。听到二丫的话,我的心里一沉,幼儿园的孩子,虽然表面上吵吵闹闹、无忧无虑,但是她们对大人们嘴上不说的事情清清楚楚,只不过平时把对老太太的思念藏在心里。
二丫说的老太太是我的外婆,每年的端午节是她的生日,往年这个时候,我一定都会专程陪着母亲去看望外婆。两个多月前,老人家在即将跨入101岁的门槛时安详去世了,虽已是百岁高龄,但晚辈们依然还是万般不舍。
外婆姓朱,名永华,步入晚年后满头银发,面色红润,脸上一个老年斑都看不见,“鹤发童颜”是对她容貌最形象的描述,吃了一辈子的苦,老天爷眷顾她赠予了她一个幸福长寿的晚年。外婆走了以后我写了一副挽联献给她老人家:一辈子勤劳善良永远克勤克俭三生有幸,一百岁辞世西游华章是彝是训五世同堂。今年的端午节是第一个没有外婆的端午节,晚上二丫的眼泪开启了我思念的闸门,往事如烟也如潮水涌上心头,听着窗外暮春时节的雨声略叙二三事,追忆往昔外婆的慈爱。
外公去世早,外婆三十多岁就一个人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拉扯四个孩子的重任,既忙家里又忙家外,谷雨育秧,芒种割麦,头伏栽萝卜,中秋种大蒜,在犁田耙地锄田割麦的艰辛中,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记忆中身材矮小的外婆能挑起两只木水桶去村西头大井担水,在走走歇歇的坚持中终于到家了,擦擦额头上的汗水,外婆拿起水瓢舀起新挑的井水喝,说道:“井拔凉水真甜”。艰难岁月里养成的勤劳习惯贯穿外婆百岁人生,每次端午、国庆、中秋假日我去看望外婆时,她不是在菜地转悠除杂草,就是在树阴下摘花生、搓玉米,直到生命的尽头还忙碌在灶台前做晚饭。
外婆对自己的孙辈格外疼爱,在困难的日子里也要想尽法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生活既贫穷又艰辛,我甚至到初中了还有为交不起学费拿不到新学期教材的忧愁烦恼。
那时候我总是喜欢去外婆家走亲戚,因为既有外婆精心准备的好吃的,也有一起放牛放鹅的小伙伴,以至于乐不思蜀,面对来接我回家的妈妈经常赖着不走。外婆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几个零钱,这时候她总会掏出一个布手帕,从里翻出几角钱塞到我手里,哄着我说“这五角钱给你买多味瓜子,下次放假再来玩吧。”今年春节前腊月里,我接上外婆来乡下家里吃饭,冬日暖阳透过玻璃窗洒在外婆的红帽子红围巾上,外婆说感到身上暖洋洋的,我看着心里也感到十分暖和。
她老人家在吃饭前把我叫到一边,从棉衣里侧掏出一个自己缝制的小布钱袋,打开纽扣后仔细地数了数,递给了我五百块钱压岁钱,我瞟了一眼她的钱包里只剩一张百元纸票。
外婆对别人很大方,对自己总是非常小气。小学二年级左右那年中秋节,父亲因病手术尚未恢复痊愈,地里的活只能母亲一个人在忙,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过啥节、买菜改善生活,细心的外婆让舅舅买了二斤猪肉送到我家里。很长时间没吃上肉的我放学回家,看到用稻草串起挂在铁钩上的猪肉顿时高兴地围着母亲跑前跑后,许多年以后我依然清晰记得这一幕。去年中秋节,我陪母亲在乡下和外婆一起摘花生时,外婆看着我母亲脚上穿的运动鞋感到款式满意,就随口说了一下,“类似这样的旧鞋子下次带一双给我”。
我回城里后立即购买了一双同款暗红色的运动鞋,在一次周末去看望外婆时送给了她。不料外婆很生气,认为不应该为她花钱,语气坚定地说“我不需要”,我以为这是气头上的话,敷衍一下后我悄悄地把鞋子放在门后。临走时挥手告别,突然外婆拄着拐杖提着新买的鞋子走到我车边,从车窗里塞进来,非常平静而坚定的说“鞋子带回去”,我深知外婆刚毅的性格,乖乖的顺从了她老人家的意思。
近几年外婆托我在城里给她买眼药水、止疼膏,还坚持要付我钱,她把政府发的高龄津贴都攒下来,不肯乱花别人一分钱。
“跨过耄耋期颐,走向米寿茶寿”,这是去年春天我对外婆许下的祝愿,在我心中外婆像一尊百年瓷器、古董国宝,处处小心呵护。今年春天,麦苗儿青菜花黄,在浩荡春风中外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化作了蓝天中的一朵白云、夜空中的一颗星星。外婆是妈妈的妈妈,外婆的爱是母爱的二次方。她老人家是中国广袤乡村普普通通勤劳妇女中的一员,她们像萤火虫般穷尽一生也只能发出点点微光,但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母亲们却把微光聚成星河璀璨,用一辈子的爱和勤劳托举起子孙后代走向更远的未来。
(作者:朱富强,安徽省人民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副主任)
终审丨吴贻伙
二审丨吴荧
编辑丨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