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藏丨当千年古琴遇见国潮:在传承与创新中叩响文化心音

图片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总有一些古老的声音,能穿透时空的阻隔,唤醒我们对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共鸣。而古琴,便是其中极具魅力的存在。甚至,它的美妙还跨越了星际——当年管先生演奏《流水》所用的仲尼式古琴,承载着东方的智慧与浪漫,成为向宇宙传递人类文明的使者。

点击观看视频↑


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拍卖师、琴人、古琴藏家冯杰的视角,揭开古琴“冷面孔”下的“热灵魂”,探寻这千年古乐器在国潮复兴中重获新生的奇妙旅程。


图片


古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比其他古玩更具可玩性。它不仅是可供珍藏的艺术品,更是能弹奏出天籁之音的乐器,相较于其他古玩,拥有无可比拟的情绪价值。深耕拍卖行业多年的鉴定师冯杰表示,在起伏不定的艺术品市场中,古琴凭借“可使用的古董”这一特质,始终稳居价值高地。然而,古琴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回溯往昔,在冯杰学琴之时,古琴专业颇为冷门。他的老师——中国上海人民奏乐团团长龚一先生,在1999年甚至面临招生不满、学生无琴可买的困境,为了让学生们能顺利学琴,龚老师亲自为大家制作了一批琴。


图片


从古至今,古琴长期作为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雅器,这也使得它一度难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甚至出现“宁做琵琶而不做琴”的戏谈。直到2003年古琴入选世界非遗,随着国潮兴起、国学回归,这件“士大夫之器”才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有趣的是,多年的“冷遇”让古琴变得保守,而这种保守既是劣势,也是优势。古琴因保守错失了突破改良的机会,但也正因如此,它以不变的“古法”守住了文化的根脉。自唐代起,古琴的各个环节、工艺便已臻于完美,成熟到难以更改。以仲尼式古琴为例,其命名源于孔子,传递着浓厚的儒家思想文化。


图片


古琴的每一个部件,都藏着深厚的儒学文化密码。琴头为额,琴颈为项,琴腰为肩,连断纹都有蛇腹、冰纹等充满诗意的命名。七弦分别象征君、臣、民、事、物、岳山、龙池,融汇儒家理念;十三琴徽暗合十二月加闰月,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具象化。不仅如此,古琴的某些部位的称呼,还饱含着对古代名人雅士的纪念。就像琴背的“焦尾”之名,源于蔡邕抢救出即将被焚烧的斫琴良材,虽琴尾已焦,却成就了一段佳话,也表达了后人对首位以文人身份参与古琴斫制的蔡邕的敬意。


图片


如今,古琴也在传承中创新。看似现代的钢弦,其终极目的却是让古琴的音色更接近古代。通过调整灰的厚薄、改变面漆工艺,让古琴在新时代重现古人所追求的审美音色。这种改良并非对传统的背叛,而是立足当下,让古琴重新焕发生机。


图片


古琴,从曾经的小众冷门,到如今搭乘国潮的东风重回大众视野,它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叩响文化的心音。在这个浮躁的快节奏时代,不妨静下心来,聆听一曲古琴之音,在仲尼式古琴的“慢哲学”中学会克制与内敛,感受传统文化那份历久弥新的魅力。




记者 / 王龑君

编辑 / 陈露

视频 成子锴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