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诋毁或许是一种仰望,但共同仰望星空,才是中国车企应有的格局。
台上余承东“杀疯了”,台下助理直摆手;微博上雷军引用莫言名言后又悄然删除。
中国科技圈两位大佬的隔空交锋,折射出智能汽车赛道两种路线的终极碰撞。
“按照华为质量标准,有的车厂一台车都不能发货!”2025年5月底的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余承东的发言引爆全场。当这位华为悍将说出这句话时,他的媒体助理在台下不停摆手,试图阻止这场即兴发挥。
一天后,小米创始人雷军在社交媒体公布:小米SU7五月交付量突破28000台。在推文结尾,他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刚学会一句莫言名言: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几小时后,这句话被悄然删除,只剩下一串耀眼的销售数字。
没有雷军的2025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成了余承东的主场。这位华为终端BG董事长火力全开,句句不提小米,句句不离小米。
“大家看到从其他行业来的这个公司只做一款车就卖爆了。虽然它的产品可能不是那么好,但卖得很爆啊。”余承东在台上直言不讳,“因为它有强大的品牌能力、流量能力,社交网络时代强大的营销能力”。
他继续加码:“看到很多车厂发货的电池标准,按照华为质量标准,一台车都不能出厂。”说到这里,他特意停顿,“我的媒体助理在台下直摆手,让我不能说。”但话已出口,会场一片骚动。
余承东的指向性再明显不过。整个汽车行业,没有哪个品牌像小米SU7这样,仅凭一款车型就成为行业顶流,部分时段销量甚至超过华为“鸿蒙智行”四界之和。
数据成为最锋利的武器:小米SU7在2025年5月交付量达28000台,而同期华为鸿蒙智行旗下六个车型的总销量在2月份仅为2.15万辆,低于SU7单款车型。
余承东的“卖不过一个零头”的感慨,在冰冷数字前得到残酷印证。
面对余承东的暗讽,小米高管层迅速组织立体反击。
5月31日晚,小米总裁卢伟冰率先在社交媒体发声:“小米汽车的成功是基于强大的产品力。”他引用了一句“莫言名言”:“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
次日,雷军亲自下场。在公布SU7交付佳绩后,他同样抛出那句“诋毁即仰望”,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防守反击。然而几小时后,这条微博中的名言部分神秘消失,只剩销量数据和YU7量产预告。
小米公关总经理王化再添火力,引用明代解缙的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曾被毛泽东引用的名联,此刻成为科技公关战的修辞武器。
戏剧性转折接踵而至。网友考证发现,雷军引用的“莫言名言”并无公开出处。莫言曾在今年5月初的公众号上打假,明确表示一些流传甚广的话语并非出自他口。
一场关于行业标准的严肃论战,意外演变为真假名言的罗生门。
华为与小米的“互怼史”,可追溯至十余年前的手机战场。
2012年,余承东曾在微博表示要“向雷军学习互联网营销”,雷军则回应“华为是小米学习的榜样”。
当时,两人在雷军办公室的首次会面,被见证者称为“中国手机界巨头历史性的会面”。
2015年成为关系分水岭。华为全面发力高端市场,荣耀品牌蚕食了大量小米市场份额。此后,两家高管的“互撕”戏码频频上演。
2018年5月,荣耀宣布将首发“很吓人的技术”,小米立即回应“小米8拥有很多非常吓人的技术”,华为则反击:“想学吗?很难的,要好好学哦”。
战火延烧至汽车领域,两家在手机支架问题上就曾交锋。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强调设计了最好的手机支架;余承东则在智界S7发布会上暗讽:“我真搞不明白为什么很多汽车要用手机支架,原来他们车导航性能不行!”
在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两人同台互怼。余承东称三层镀银玻璃会影响手机信号,雷军当场回应:“余总说三层镀银手机信号有问题,我保证没问题!”余承东则承认在对女性用户需求把握上不如雷军。
小米SU7的成功堪称现象级。上市28天斩获5万订单,46%车主是首次购车,50%为女性用户。但销量光环之下,阴影随之而来。
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高速上燃起冲天大火,车门锁死导致三名年轻女孩丧生。事故暴露技术漏洞:B柱变形导致车门锁死,磷酸铁锂电池包被水泥桩刺穿,火势15秒内吞没整车。
同时“碳纤维机盖造假”事件让小米深陷舆论漩涡。原本宣传中“复刻超跑空气动力学”的4.2万元选装件,最终被证实基本仅具备贴皮装饰作用。
余承东的“质量才是生命线”论调在此背景下显得格外沉重。他在车展上疾呼:“我们要鼓励真牛逼,打击瞎吹牛逼,不能因差生拖后腿拖慢行业发展进度。”
技术实力成为华为的护城河。问界M9研发耗时1460天,光激光雷达标定就做了12万组数据训练。华为工程师为测试AEB系统,在青海高原模拟了8000次沙尘暴突袭场景。
这种投入带来回报:问界M9搭载的鸿蒙车机系统能在0.03秒内同步12个传感器数据,夜间识别施工锥桶距离误差不超过20厘米。
华为小米的隔空互怼,折射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面临的深层困境:当流量成为市场主导力量,技术投入的价值该如何衡量?
余承东坚守技术本位,宣称“鸿蒙的智能驾驶不是第一阵营,而是第一名。我们有信心能持续保持,还能够继续扩大第一名的领先优势”。华为的192线激光雷达来自被制裁期间秘密研发的“星光架构”,最大探测距离达200米。
雷军则用持续攀升的交付数据证明互联网基因的力量。从手机到智能家居再到汽车,小米构建的生态闭环正在产生强大粘性。
两种路线在用户群体上划出分界线:问界M9车主平均年龄38岁,比小米SU7高出整整10岁,却创造了85%的老客户转介绍率;而小米SU7则成功俘获年轻用户特别是女性用户的心。
口水战背后,真正的输家可能是那些在流量与技术间摇摆不定,在华为与小米夹击中逐渐沉默的传统车企。
雷军删掉“诋毁即仰望”的动作意味深长。当聚光灯熄灭,数据成为最诚实的裁判:SU7累计交付已达25.8万台,稳坐2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榜首;而华为鸿蒙智行的多款车型仍在追赶。
德国高速上,宝马与奔驰车主会互致车灯礼;日本街头,丰田与本田引擎同频共振。真正的对手在太平洋彼岸——当丰田固态电池量产倒计时、特斯拉机器人出租车启动路测,中国车圈的“口水战”显得如此苍白。
放下唇枪舌剑,握紧技术的方向盘,中国新能源车才能驶向真正属于它的黄金时代。毕竟黎明前最深的黑暗里,忙着互相绊脚的人,永远走不出隧道。
诋毁或许是一种仰望,但共同仰望星空,才是中国车企应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