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突然变脸,美国最强盟友要“中立”?中美博弈迎大逆转

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美国向来擅长将一己之私包装成世界公义。而如今,这一套在法国人面前似乎失了灵。

5月31日,新加坡,第22届亚洲安全峰会,法国总统马克龙在香格里拉对话会的讲台上投下了一颗“战略重磅炸弹”。他公开主张建立“欧亚新联盟”,不仅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甚至宣称这场文明对抗叙事本身就值得重新评估。对比过去两年欧洲对美战略依附的全面回潮,马克龙的这一讲话,意味深长。

这一表态,与其说是法国在打外交算盘,不如说是欧洲某种战略焦虑的侧写。在美国不断逼迫西方盟友选边、将中美正常竞争妖魔化为“民主与威权”的文明冲突之后,法国显然有些不想再陪华盛顿唱这出老戏了。

图片

美国的老套路:把霸权包装成道义

不论是特朗普时期斯金纳那句“首次面对非白人种族的竞争对手”,还是拜登政府大谈“民主联盟对抗威权轴心”,华盛顿始终努力把美国的地缘战略竞争披上一层“文明冲突”的道德外衣。

这套话术的精髓不在于真假,而在于其战略效用——一旦将中美之争上升到文明高度,美国就能轻易调动整个西方世界的“同族本能”。从而把一场权力重组的博弈,变成一场“捍卫西方命运共同体”的圣战,盟友们也就不好再斤斤计较美国从中渔利。

从贸易围堵到科技脱钩,从台海议题到稀土压制,美国将中美竞争打造成了一个几乎“无法中立”的战场——只要你不敌视中国,美国就视你为背叛者。而法国的“欧亚联盟”设想,正是对这一思维定势的挑战。

四国之棋,非三国演义

在这场全球秩序的重新洗牌中,中国的策略并非硬拉盟友,而是创造一个“不选边”的空间。多年来,中方持续推动与欧洲的经贸合作,从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到一笔笔空客大单的落地,意图不言自明——把欧洲从美式“统一战线”中拉出来,哪怕只是退到中立立场,也足以撼动美国战略布局的根基。

马克龙的表态,无疑与这一设想暗合。他提出的“新联盟”不以价值观选边,不以意识形态划线,而是承认欧亚大陆在地缘与经济上的密切绑定。这一思路与中国“多极世界”的战略理念存在天然共鸣。

对于中方而言,不要求欧盟站队中国,但若能撕裂美国的“道义联盟”,哪怕一丝裂缝,也足以成为战略突破口。而今,这道裂缝,似乎终于在法国总统的讲话中隐隐出现。

欧洲内部的裂缝:战略自主与华府拴绳

然而,梦想总需回到现实。在这场“欧亚联盟”的设想背后,是欧洲自身难以调和的内部矛盾。

一边是法德传统主张战略自主,提出“欧洲人的欧洲”、设想“欧洲联军”、推动欧盟成为全球政治力量的“第三极”;另一边,则是以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为代表的东欧国家,它们将对抗俄罗斯的安全焦虑,完全寄托在美国身上,对北约唯命是从,对欧洲战略自主嗤之以鼻。

在欧盟“全体一致”原则的束缚下,法德再有宏图,终究敌不过东欧国家的一票否决。在乌克兰危机的阴影下,这种裂痕只会进一步扩大。某种程度上,美国正是通过激化这种裂缝,将欧洲锁死在自己制定的轨道上。

马克龙喊出“中立”,东欧却正紧抱华盛顿的腿。这不是联盟,这是内耗。

华府算盘:战略收割、无须成本

事实上,正因欧盟难以真正形成“政治合力”,华盛顿对待欧洲的手法才会愈发露骨:一边在军事上绑死欧洲,让其在北约机制下永无“自卫”之名;一边又在经济上胁迫欧企跟风制裁、断链断供,把欧洲当成制华围堵链条的一环。

连法国都感受到了“被利用”的尴尬,马克龙才会在去年访华时罕见地发出“我们不要成为美国附庸”的警告。而今,他的“欧亚联盟”论,更像是一种反弹——对美国霸道盟主身份的公开质疑。

而对于中国而言,不必幻想欧洲全面倒向,但若能推动其迈出“脱美”半步,已属战略胜利。正如中国长期以来强调的,“我们不要求你和我们一起对抗美国,只希望你别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剪断美国一翼的可能性

这是一场更大范围的秩序重组。美国打造的是一座“意识形态监狱”,将盟友按道德高地绑定其中,不许出逃。而中国尝试打开一扇窗,不逼你表态,只邀请你喘气。

马克龙的那场讲话,不是答案,但或许是通往答案的起点。当“断鹰酱一臂”的时机真正来临,中国要做的,并不是拖欧洲站到自己这边,而是守住一个多极、开放、不选边的世界。

这不是胜利的终点,但可能是转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