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万,是什么概念?22万元,可供一个普通家庭五年的开销;22万棵树,它可以让沙漠大风速度降低至原来的20%-30%,但是22万吨钍矿,绝大多数人会告诉你,这一定是国运超级大爆发,天佑中华的级别。如此庞大的体量,不仅能让我们手握两万年的能源储备,更是直接打破了世界能源版图。那么,为什么钍矿的影响如此深远呢?
我们都知道,核威慑力,一直是大国博弈的隐形天平。制造核武器所必须的铀基技术,让铀成为了各国争抢的稀缺能源。然而在无人在意的角落,钍,这个看似十分冷门的元素,其实堪称铀基技术“祖师爷”。当年美国在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率先建起核能研发基地时,用的就是钍基熔盐堆技术,只不过因为钍反应条件太温和,四年后就被弃用了而已。
作为当时的世界老大,老美的选择理应成为全世界的风向标。可就在各国转头攻克铀基技术时,我们却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决定,那就是继续钻研钍基熔盐堆技术。研究人员普遍认为,钍虽温和,但动力持久,是不可多得的核动力装置原材料。
这个决定做得并不轻松。因为作为化学性质活泼的放射性元素,钍的形成条件受各种地理条件的制约,全球197个主权国家里,仅约20个拥有钍矿分布。而在其中,澳大利亚、巴西等12国钍矿资源为全球的80%。从总量上来讲,印度是最大的钍资源占有国,总资源占到了全球的13%左右。
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限制,我们想要继续钻研钍基熔盐堆技术,就得不断从国外进口。据官方数据统计显示,仅2021年,我国钍矿进口量就为5.11万吨,是国内产量的2倍有余,进口额约为1亿美元,算上进出口时间与汇率成本,毫无疑问,进口钍矿是非常耗费时间与金钱的工作。
不仅如此,因为钍矿对于核能研究的特殊性,很多研究处于保密状态,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除中国外,已公开的矿床不过位于马达加斯加的Tranomaro钍矿床,以及位于印度的喀拉拉邦西海岸砂矿。在如此不透明的科研数据面前,想要将钍基熔盐堆技术进一步向前推进,难度堪比登天。
不过幸运的是,我们并没有放弃。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的“超级钍矿”的问世,打破了核能“受制于人”的局面。高达22万吨的钍储量,为核能研究提供了两万年的能源保障。而1吨钍能量等同200吨铀的密度优势,更是我们摆脱了铀资源需大量进口的能源劣势。
不仅如此,在持续的技术升级下,如今的钍资源无需淡水冷却,这就使得核电站基的选址更加灵活安全。而反应体积更小,能量更大的特点,则直接提升了核能武器的打击力度。
有了储备量和专研技术的双重保证,我们不仅能摆脱石油依赖,放心大胆迈入全电时代,还能无惧能源短缺困扰,以极低成本发展核能产业,进而形成全球核威慑力。
当然,钍矿的利用是个需要长期研讨的严肃话题。但话又说回来,如此之高的含金量,谁又能说钍矿问世不是中国国运大爆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