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
龙
船
2025年5月5日,农历四月初八,广州荔湾湖畔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祈福仪式后,泮塘村民赤脚下水,清理泥沙、刮去泥浆,碧水之下的七条龙船渐次浮出水面,昭示长达一个多月的荔湾龙船季正式拉开了帷幕。
鼓点急催
唤醒的不仅是河底的藏龙
更是千年水乡的灵魂
是对传统文化的炽热情怀
今年端午,相约荔湾睇龙船!
市民观看龙舟活动热情高涨
荔枝湾水系纵横,河涌密布,水乡人民自古与水相伴,也与龙舟结下了不解之缘。
荔湾的龙舟文化,可追溯至南汉时期。据清代学者梁廷楠所著的《南汉书》卷六《后主纪三》:“于广州‘城西,浚玉液池,以岁之五月五日,出宫人竞渡其中’”,南汉王刘鋹曾在荔枝湾举办大型竞渡活动,以“舟戏”娱宾,这是广州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龙舟赛事。
明清时期,荔湾地区的村落已经十分盛行龙舟竞渡,尤以仁威、泮塘、荔湾、西村、彩虹桥的龙舟队最为著名。
广府龙船民俗活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独到特色的仪式程序和礼节文化,例如打造龙船时的诸多禁忌、龙船如何起水、如何下水、如何归仓等。
仁威龙船队
“起龙”是龙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由于广东气候潮湿多雨,为防止龙船船身发霉以及受鼠蚁侵蚀,每年端午节扒完龙船后,人们便将龙船埋进河底,并用淤泥覆盖保存,静待下一年的“四月八,龙船透底挖”。
这是岭南地区特有的龙船文化精髓,也是泮塘龙船民俗延续至今的传统。
荔枝湾起龙
“五月五,龙船鼓。”这句广府民谣生动描绘了荔湾端午的热闹场景。
端午期间,各乡龙舟齐聚荔湾湖、珠江口,游龙、斗标等传统活动轮番上演。
“游龙”即“趁景”,各乡龙舟不竞速,而是以装饰华丽、鼓点整齐为荣,泮塘龙舟常以罗伞、彩旗装点,船身绘有传统纹样;“斗标”则是速度的较量,以珠江西航道、荔湾湖的赛事最为激烈。
荔湾区游龙活动
荔湾区游龙活动
《广东新语》中曾描述:“岁五六月间斗龙船”,龙船“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燕饮”。
这种宴饮被称为“食龙船饭”。龙船饭是端午特有的一种仪式感,是岭南水乡龙船文化的重要一环。人们相信只要吃过龙船饭,便会“龙精虎猛、顺风顺水”。
泮塘龙船宴的菜式十分传统,除了有白切鸡、脆皮烧肉、烧鹅等、冬菇发菜和鱼肚羹等常见菜外,还有极具泮塘特色的红菱焖火腩、龙船丁等菜式。
龙船宴
荔湾区龙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老龙”传统。如泮塘的“仁威老龙”,堪称广州龙舟中的明星,相传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船身由整根坤甸木雕成,龙头威严,每逢端午必“起水”巡游,寓意驱邪纳福。
泮塘老龙背后,还有一段龙舟“结契”的佳话:
自数百年前起,每逢端午节来临,泮塘乡都会与邻近的盐步乡(今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街道)进行龙舟竞渡。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端午竞渡时,两船将到终点,泮塘的龙舟比盐步的龙舟慢了一步,泮塘船头人急切间竟跃起夺标,取得胜利。
但泮塘的父老目睹了比赛情形,认为真正的胜利方是盐步,决定将奖品送还。盐步村民礼让不肯接收,推让良久,以至于烧猪都变质了。后来,终于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双方龙舟“上契”(即结为义父子)。因为盐步龙舟船头挂有“白须”,故盐步为“契爷”,泮塘为“契仔”。
泮塘赠送一联给盐步,联云:
昔日夺标同鼎甲,
当年沧海冠群龙。
盐步回赠一联云:
不夺交情知此人,
幸同夺锦忆当年。
从此两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年端午节都备礼互拜,初五来泮塘,初六去盐步,并有为盐步老龙簪花挂红等一系列程序。如今,两条明代老龙早已不参与竞渡活动,但两乡乃至广佛两城之间由龙舟结下的情义仍在绵延。
往年盐步老龙到荔湾探亲
今年,荔湾依然为端午做足了“仪式感”!
◈
5月31日端午节当天,荔枝湾景区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五月五·龙船鼓”活动。届时,泮塘老龙将携手593岁的盐步老龙共赴荔湾湖,再现“龙船结契”传奇佳话。
2025年荔湾区“五月五·龙船鼓”起龙
◈
6月1日(农历五月初六),荔湾区龙船邀请赛暨龙溪沙溪第60届龙船景将在广佛水道沙溪河段激情上演,广佛两地共29条龙船集结竞渡。
“沙溪景”不仅是龙溪经济联社端午期间的重要活动,更是荔湾区乃至广佛两市著名的民间龙舟赛事之一,每年可吸引数万广佛市民前来观赛。
◈
6月14日(暂定),“龙腾花地·荔湾有景”2025年端午荔湾游龙活动将在百花路浣花路交界河段至穗盐桥河段举行,约30条传统龙船齐聚花地,围绕“乡村振兴”“舌尖荔湾”“非遗传承”“高质量发展”“民俗文化”等主题进行展示,并经过角逐评选游龙比赛冠军。
2024年广州市荔湾区第59届龙舟邀请赛
近年来,荔湾区提升特色民俗节庆品质,推动岭南文化焕发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把“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作为十大民生实事,在传承与创新中,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深刻感悟岭南民俗之美。
龙舟活动吸引众多市民观看
鼓点声声
老龙昂首,劈波斩浪
这是隽永宁静的水乡
一年里最“燃”的时刻
龙船季里经过荔湾湖
若听见鼓声隐隐,不妨驻足
那是一座城的心跳
响了数百年
依然澎湃如初
来源:方志广东
编辑:欧阳南音
校对:段丁
责编:刘焕
编审:张荣
签发:秦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