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年轻歌手“拉出来遛遛”?《亚洲新声》好“大胆”

AI划重点 · 全文约2595字,阅读需8分钟

1.《亚洲新声》第二期日本站竞演中,中国新声歌手拿下四场,日本迷悠奈MIYUNA成为歌王候选人。

2.节目鼓励年轻一代音乐人“拉出来遛遛”,展现亚洲文化的多面镜。

3.中国新声歌手在选曲和处理上表现出相似的策略,注重歌曲的感情表达。

4.然而,各国新声歌手在舞台上展现出不同的文化侧重和内在倾向。

5.《亚洲新声》有望为中国年轻歌手带来更多的成长空间和改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亚洲新声》第二期日本站竞演,中日两国的新声歌手对战五场打成4:1,中国新声歌手拿下四场当导师与评审们最终要结合现场表现与实力,从新声歌手中选择歌王候选人时,正如观众们也普遍认同的,日本唯一胜出的新声歌手迷悠奈MIYUNA成为最好的选择

图片

不得不感叹节目的“大胆”。

一来,这可以说是一次中外00后新声歌手的“大对账”,给中国的音乐行业“吹风”。

很少见的是,在这次亚洲各国的对战中,节目不搞保护、不搞全程“1:1”和棋,而是有输有赢、让年轻一代音乐人“拉出来遛遛”,从中,能看到我们目前音乐行业存在的很多问题。

二来,这更是一次亚洲各国文化的“大对账”。

通过亚洲青年文化面貌的整体输出,节目带来了一种多元化的文化观察视角。这是《亚洲新声》中外竞演的形式背后,或许更值得观众抓住的一种内容价值。

就在5月30日第二期播出当,《亚洲新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多支无修音彩排现场原声视频,这种“大胆”和真实更让人印象深刻。通过这面展现亚洲文化的多面镜,我们能看到很多行业生态与文化密码的真相。

图片

一次青年文化的洲际碰撞背后

不妨先从中国新声歌手的选曲和音乐处理说起。

不少评论都发现:“可楼两场都选择了周深的歌。”应该说,可楼这两场选择的周深的两首歌曲《光亮》和《我以渺小爱你》,都很好表现了她空灵柔美的音色,但或许让笔者稍感遗憾的是,这位被誉为“最会唱国风歌的00后”目前并未带来一首国风音乐。

或可理解的是,这是一种参加比赛的“保险”策略,尽可能满足更多观众的音乐审美;但也应该看到,这种“保险”似乎成为多数中国新声歌手在选曲和处理上的共同选择。

一些评审会提到这一点,比如Jessie J希望潘虹“不要打安全牌”,李伟菘则评价杨润泽第二场的《生命迹象》“太保险了”,这种“保险”的潜台词是,他的演唱是足以驾驭这首歌的,但或许缺乏了有自己色彩的毛边,或者诠释一首歌的冲动。

图片

其实可以理解这种“保险”的策略。

总制片人陈涤在评价中外00后新声歌手差异的时候提到中国选手在比赛之前总是很紧张、表演完之后才会放松;进一步理解是,中国新声歌手们似乎非常在意节目本身的比赛属性,而很难如Jessie J、张靓颖等提出的,更好地享受舞台。

但反过来看,中国新声歌手能够在第二期拿下其中的四场对决,恰恰是在邮轮甲板露天舞台的高难度表演环境下,依然能够拿出高完成度的表演。

这或许会让国内观众会心一笑,因为这很大程度上有“考试型思维”的影子。 

图片

什么叫“考试型思维”

首先是相对来说偏结果导向的思维;其次,能够脱颖而出的人才,基本都会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和压力下超常发挥的实力,也会被称为“大赛型人才”;同时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比如第二场中,多数中国新声歌手都有明显的进步,对第一场的问题进行纠偏。

而反观其他各国歌手,虽然不少都能更好地享受舞台、紧张情绪更少,但未必能够在比赛中有更准确的表达和发挥,甚至会导致其表演上的准确性不足。

比如第一场中林芽依就存在情绪过度和音准不稳的问题,而第二场小花罗梦的表演就被工藤静香指出“不顾音准和感情之间的平衡,只是一味地宣泄情绪”“也许有高昂的部分,也有一些安定的部分会更好”。

而这样的表现方式,对于了解日本热血漫文化的观众而言都不会陌生,这实则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侧重与内在倾向。

图片

此外,通过各国新声歌手在选曲上表现出的审美,也能看到明显的文化背景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如蒙古歌手大海带来了一首悠扬婉转的《我爱我的父亲》,突出的情感刻画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他和多数中国歌手一样,注重歌曲的感情表达,而这种深沉的情感抒发似乎有更多内陆文化的气质。

而泰国新声歌手佛乐华小巷男孩SOILBOY,则表现出极强的娱乐倾向;此外,日本新声歌手则带来了许多动漫歌曲,处理上也极具张力和爆发力。

在看到差异的同时,文化的交融正在开出美丽的花朵。

在一光演唱时,杨润泽和王泓昊会感慨于他声线的澄澈和整个人的少年感,而一光在王泓昊演唱《给月亮的三行诗》之后,直言这是“我自己做不到的”;而爱新觉罗·媚演唱完毕后,堀优衣走上舞台先给了对方一个拥抱大喊“我好喜欢你唱的歌”。 

图片

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会让人看到这次洲际碰撞,给各国新声歌手带来了某种冲击。

不同的文化有各自的差异,但更有各自的精彩,这或许是《亚洲新声》带给选手和观众最强烈的感受。而开放总是利大于弊的,这不但可能成为新声歌手们的财富,对于观众们来说,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渠道,去更好地洞见自己,理解世界。

图片

让中国年轻歌手“拉出来遛遛”

在此基础上,我们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中国歌手的相似,就是属于音乐产业的无奈。

首先,新人出头太难了。

行业缺乏有效的推人、推歌途径,而音综已经是少有的破圈途径,想让观众看到的新生代音乐人基本都会选择参加音综,此次《亚洲新声》的中国新声歌手们基本都是音综常客。

而中国00后新声歌手的选曲,就会表现出音综的路径依赖,毕竟音综里什么歌更容易展示自己、获得观众好感,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这也是此次节目中选曲相似度高的原因。

中国00后新声歌手们的紧绷,或许也基于这种心态的影响。 

图片

其次,在国内的行业生态下,音乐人很难打造属于自己的代表作。

同属“00后”的日本新声歌手一光IKKO和迷悠奈MIYUNA,分别带来的《Blinding》和《轻飘飘》都是自己的代表作,《轻飘飘》甚至是迷悠奈MIYUNA已经唱了七八年的作品。 

图片

这对多数国内新生代音乐人来说都是很奢侈的,缺乏渠道是主要问题。短视频时代去中心化的推荐逻辑,让多数新歌陷入年产量上百万的备选海洋里;多数音综为了寻求流量、话题,也会要求歌手演唱当下潮流热歌甚至抖音神曲,而非年轻歌手真正希望表达的音乐。

甚至这样的亮相机会都是奢侈的,毕竟相较于捧新人新作,音综更具性价比和传播度的形式就是找老面孔翻唱经典音乐来来回回排列组合,老歌多了一堆翻唱版本,新人新歌无路可走。

至少在《亚洲新声》,有一个专门面向00新声的舞台,也会把选歌的权利更多下放给歌手,带来更具品质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亚洲新声》正在带来更多改变。

让新生代走出国内的舒适圈,到一个高手云集的亚洲音乐舞台上,可打破当下年轻歌手的很多惯性思维。

真实交流中的成长,也验证着陈涤所说的“年轻意味着拥有无限可能”。第二场周菲戈的变化,就让导师们集体感到惊喜,他带来了一首爵士风的《B级鲨鱼》,轻松流畅的演出让全场惊艳,正如他所说,这个顶级音乐人坐镇、多国高手云集的舞台,其实可以成为一个加速成长的培养皿,或许这种改变会是一个开始。

其实从节目里也能看到,我们不缺有实力的歌手,甚至中国新声歌手在演唱机能上是有整体优势的,在这趟“研学之旅”之后,都值得我们对他们的未来、对行业可能带来的改变去保持期待。

结  语

“走向世界,理解自己”,每次打开视野的机会,总会带来新的感受与思考,而有趣的是,这次《亚洲新声》带来的视角有这两个关键词——“00后新声亚洲多元音乐,让这种观察有了更多感性和趣味的成分。

节目如今刚刚播出两期,在后续的舞台上,这些年轻人还会有怎样的发现,又将表现出怎样的文化特点,或许会有更多值得聊的要点,不妨保持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