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桂林山水间的一场无声合唱团演出,意外点燃了跨越地域的教育之光。
来自湖南希望小学的李柏霖老师和粟悦桢老师,在目睹桂林聋哑儿童用肢体语言演绎诗歌之美后,深受震撼。随后桂林市聋哑学校和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共同策划了一场为期两周的“诗歌与自然”主题交流活动,与桂林的孩子们共同开启了一段诗意盎然的成长旅程。
5月15日清晨,两位老师带着满腔热忱抵达桂林。
起初,李柏霖老师并不会手语,她在教听障孩子写诗是在纸上进行的。
课程的设计很独特:她让孩子们用手语读诗,用肢体语言表演诗句的意境;从书本里选择喜欢的句子,组合起来拼贴成诗;把自己喜欢的小花、小草、小树叶拓印在白布袋上,根据拓印出来的形状和颜色想象写诗;画自己喜欢的画,在画上写诗。自己喜欢的颜色裹在白色的扇面上,把颜色和事物联系起来写诗;甚至穿上雨衣,冲进雨里玩泡泡,玩老鹰抓小鸡,找雨的足迹,画下来再写诗……孩子们一边烧脑一边开心地参与游戏。
两周的学习和实践,孩子们每天都交出自己创作的诗和画,作品越来越多,惊喜越来越多。课程最后一天,经过商量他们决定校内做一个小型的成果展,老师们都可以来参观,布置完成的那一刻,孩子们自发鼓起了掌声。
“诗歌不是远方的星辰,而是此刻心跳的声音。”李柏林老师在成果展上轻声说道。孩子们的作品——那些沾着泥土的拓印、浸染色彩的扇面、记录雨滴轨迹的画作——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他们对世界的真诚回应。而这场跨越山河的教育实践,也悄然种下一颗种子:或许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孩子会带着漓江的诗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用诗意照亮更多人的生命。
值班主任丨莫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