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是7月底出生的,要不要晚一年上小学呢?”
每年五六月份,都有不少家长来儿童发育行为专科咨询“幼升小”的问题。其中最让家长纠结的莫过于——是否要让孩子推迟一年入学?
特别是7-8月份出生的孩子,他们在班级里年龄小(甚至比最大的同学小了近1岁),可能在身体发育、注意力集中,以及社交能力等方面稍显不足。晚一年上学,这些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从“入学预备状态”的角度来分析。
“入学预备状态”(School Readiness)是指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身体、情感、社交、语言和认知等多方面,是否准备好参与到正式的学习环境中。
这个概念并不是简单地看孩子是否学会了认字、算算数,而是更全面地评估孩子是否具备了在学校中学习、交往和成长的基础能力和素质。
7-8月出生的孩子,该不该晚一年上小学?
研究表明,孩子的入学年龄并不是决定其学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虽然,上小学的前两年,晚入学(入学时年纪更大)的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会更好,但这种优势通常会在几年后逐渐消失。
更重要的是,推迟入学时间并不一定能解决孩子在学习、社交中的问题,反而有可能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差距感,甚至影响自信心。
在什么情况下,家长的确可以考虑延迟一年入学?
如果孩子在6岁前曾被诊断为“自闭症”、“发育迟缓”或“认知落后”,家长确实需要更加谨慎地考虑孩子的入学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和专业人士(如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家)沟通讨论,必要时可通过客观测评(例如韦氏智力测验等)来辅助决策。接下来,可以通过早期干预(如语言治疗、行为矫正和支持),以及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来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社交技能和自我调节能力,改善孩子的入学预备状态。
除了知识和技能,还有哪些能力或素质是入学必备的?
在中国传统育儿理念中,家长往往更关注孩子的知识储备,⚠️容易忽略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这些能力对于孩子在学校中的适应和学习同样重要,甚至比单纯的知识储备更为关键。
在幼小衔接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事项帮助孩子培养能力、做好准备:
✅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确保孩子每天有充足的睡眠(建议9-10小时),并保持规律的起床和睡觉时间。
✅ 培养自理能力
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整理书包、使用餐具等基本生活技能。
✅ 增加语言互动
多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讲故事、读绘本,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今天在公园看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去的这个商场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等等。
✅ 培养学习兴趣
通过游戏、手工、科学实验等方式,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 增加社交互动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如亲子班、社区活动等,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也可以和孩子模拟学校可能会发生的场景。
例如:“老师上课提问,你怎么回答?”“同学们排队打饭或上厕所,人多的时候怎么办?”等等。
✅ 情绪管理引导
教会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如生气、难过、开心等,并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处理情绪。
✅ 注重运动技能和兴趣的培养
例如,多鼓励孩子跳绳、拍球提升协调性,剪纸、串珠锻炼手部肌肉。
孩子入学后,成绩跟不上怎么办?
1.年龄差距带来的劣势是暂时的
我们要用长远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发育与成长,避免急功近利。
家长需要明白,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暂时的优势并不一定持久。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在小学初期,晚入学的孩子可能在学业成绩上稍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小学中后期会逐渐消失。
相反,那些在早期教育中注重兴趣培养、人格完善和身心健康的儿童,往往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得更为出色。
因此,早期的阅读兴趣、语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点,通过讲故事、读绘本等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孩子能认识多少字。
2.但下列问题需积极筛查(家校联动则最佳)
在学龄前,家长和学校应积极合作,筛查和干预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比如: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干预,确实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交能力,下面列举了问题表现、应对措施: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筛查和及早干预
如果孩子表现出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行为,家长应及时咨询儿科医生或儿童心理学家。
常用的筛查工具包括ADHD评定量表、Conners行为量表等。在学龄前就预诊断为ADHD的孩子,经过积极地早期干预和家长指导,可以将后续的更多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 发育性协调障碍筛查
如果孩子在运动协调方面有困难,如穿衣、系鞋带、握笔写字等,可以就诊儿童发育行为专科以及使用发展协调障碍筛查量表(DCDQ)进行初步评估。
🔍 读写障碍筛查
如果孩子在语言理解和表达、阅读和书写方面有困难,可以使用读写障碍筛查工具(如Dyslexia Screening Test等)进行评估。入学后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诊断和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教育措施 。
🔍 肥胖筛查
定期监测孩子的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并与同龄儿童的标准进行比较。如果孩子超重或肥胖,应咨询营养师,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
🔍 视光学问题筛查
在学龄前儿童中,近视、远视、散光、弱视这些问题并不罕见。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例如,视力不佳的孩子可能在课堂上难以看清黑板上的内容,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此外,视光学问题还可能导致孩子在社交和运动活动中遇到困难,影响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总结
入学准备的本质应该是“整理装备、查缺补漏”,而非“加速抢跑、赢在起点”。
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让孩子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对学习的热爱、适应环境的韧性,走进校门坐上书桌。
与其纠结“要不要多认几百个字”,不如每天陪孩子读一本有趣的书,聊一段走心的天、感受和表达情绪,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聪明的家长不会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全力冲刺,而是善于陪伴孩子找到奔跑的意义和方向!
审稿专家 钟乐
卓正儿童发育行为专科医生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参考文献
内容编辑 隼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文章转载请联系: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