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苹果计划到2025年在印度生产四分之一的iPhone,到2027年实现一半的产能转移,以应对全球供应链版图重塑的趋势。
2.然而,印度复杂的监管环境和严格的税务政策使大众、小米等跨国公司面临困境,如大众汽车因逃避进口税而面临14亿美元的罚款。
3.事实上,印度税务监管的严苛与复杂使跨国公司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付出高昂代价。
4.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苹果通过高层互动、依托本地化合作伙伴分散风险、加大在印度的研发和零售投入等方式应对挑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全球供应链版图重塑的浪潮中,苹果正将目光投向印度,这片充满潜力却又暗藏风险的新兴市场。
近年来,苹果对印度的押注愈发明显:它计划到2025年在印度生产四分之一的iPhone,到2027年实现一半的产能转移。
这不仅是一场雄心勃勃的战略布局,更是苹果CEO库克对印度制造业潜力的巨大背书。
苹果的供应链巨头富士康也紧随其后,计划在印度投资高达15亿美元,以支撑这一宏伟目标。
据统计,苹果在印度的业务增长迅猛,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间,销售额激增33%,目前全球14%的iPhone已由印度工厂生产。
库克多次公开表示,印度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市场”,并希望复制多年前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
01
印度是大众和小米的炼狱?
然而,这一押注并非没有代价。
印度复杂的监管环境和严格的税务政策,让各种跨国公司如履薄冰,苹果也不能幸免。
例如印度竞争委员会正在调查苹果在应用商店市场的主导地位是否损害了开发者和用户的利益,潜在的罚款和商业实践调整阴云笼罩。
与苹果的雄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众和小米在印度市场的步履维艰。
比如在印度市场耕耘多年的德国大众汽车,因涉嫌逃避进口税而深陷泥潭,印度政府指控其通过将整车拆解为零部件分批进口的方式,规避30%~35%的整车关税,而仅支付了5%~15%的零部件税款,导致高达14亿美元的税款追缴。
若加上利息,大众面对的这一罚款金额可能翻倍至28亿美元。
事实上,进口零部件然后到印度国内组装是跨国汽车品牌的常规操作,但在印度做大之后的大众汽车却不能幸免。
大众坦言,这一税务争议对其在印度的15亿美元投资构成“生死攸关”的威胁,目前正通过法律途径与印度当局博弈。
另外一个被“迫害”的案例是中国智能手机巨头小米,2022年4月,印度执法部门以违反《外国汇兑管理法》为由,冻结了小米约6.76亿美元的资产,原因是其涉嫌通过伪装成版税支付的方式,向境外非法汇款。
截至2025年6月1日,被扣押的资产已高达40亿人民币,并且什么时候解冻迟迟没有结果。
然而,法律纠纷之外,小米的市场表现同样令人担忧:2025年第一季度,其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已从2018年的28%骤降至12%~13%,在Vivo等竞争对手的挤压下节节败退。
02
跨国公司频频翻车
过去几十年,印度以善于打压跨国公司而闻名全球,事实上,营商环境恶劣在最近几年也并未得到什么改善。
三星电子在2025年初被要求支付6.01亿美元的税款和罚款,原因是通过规避电信设备进口关税获利,这一金额几乎占其印度业务去年净利润的63%。
沃达丰曾因2007年收购印度资产被追缴20亿美元税款,经历了长达13年的诉讼,最终在2020年通过国际仲裁胜诉,但真正得到解决也是在近几年。
另一家能源巨头凯恩能源(Cairn Energy)在2011年因内部股份转让面临14亿美元的税款要求,中间不断斡旋直到2021年才与印度政府和解。
而法国酒业巨头保乐力加(Pernod Ricard)在2022年被指控低估进口商品价值,需补缴2.5亿美元税款,该案之后历经反复至今都没有最终结果。
至于中国的比亚迪,2023年也因少付837万美元关税而接受调查,目前相关程序依然在进行中。
这些案例无不揭示出印度税务监管的严苛与复杂,跨国公司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付出高昂代价。
03
苹果没得选择了?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苹果似乎也没太多的选择余地。
它首先通过高层互动稳固与印度当局的关系,库克曾亲自会见总理莫迪,寻求政策支持和市场扩展空间。
其次,苹果依托塔塔、富士康等本地化合作伙伴分散风险,同时加大在印度的研发和零售投入,以深化品牌根基。
此外,面对反垄断调查等法律挑战,苹果选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例如拒绝披露商业秘密,并积极应对潜在的罚款压力。
互联网上的信息进一步显示,苹果还在印度推动“Make in India”计划,与当地供应商合作,计划以此增强在政策层面的议价能力。
面对关税大棒,对出口美国市场的iPhone,苹果在中国的布局已经玩不转了,现在寄望于印度,又面对监管不确定性和税务高压如同双刃剑。
加上特朗普对此的耿耿于怀,不断扬言要对苹果单独增加关税,也让苹果在印度的布局显得忧心忡忡。
只不过无论如何,相比随了特朗普的愿望去美国建厂,在印度苟着也还是一个可行的“次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