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变屠刀!萧何月下追韩信是救赎,长乐宫诱斩韩信是算计吗?

萧何是韩信的伯乐,韩信从汉中准备逃走时,是萧何拼了命去把韩信追回来的,并且推荐给刘邦,要求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最终让刘邦重用韩信。

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很多人搞不清楚萧何为什么要向刘邦推荐韩信,还误以为萧何是韩信的朋友,说实话,萧何跟韩信根本谈不上是朋友。

萧何把韩信追回来之后,与刘邦有过一段对话:

刘邦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

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

刘邦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

萧何说:是韩信。

刘邦说: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没见你去追任何人,却去追韩信,是骗人。

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人。大王如果想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图片萧何

刘邦说:我也是想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

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

刘邦说:我看在您的情面上,让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

刘邦说:任命他做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完备才可以啊。

刘邦同意了,于是韩信被任命为大将。

萧何推荐韩信给刘邦是为了让刘邦出汉中争夺天下,萧何说得非常清楚了,想争夺天下就要用韩信,如果只想在汉中称王,就不需要用韩信。

萧何说这些话全部是站在刘邦的立场,为刘邦的利益着想,至于韩信,在萧何的眼中,只是刘邦夺取天下的一个工具而已。

图片萧何推荐韩信,那是因为他要协助刘邦

如果萧何跟韩信关系很好,他就要从韩信的角度来推荐,来劝说刘邦,可他并没有,萧何只是让刘邦自己想清楚用不用韩信,刘邦愿意用,萧何很高兴,刘邦不愿意用韩信,萧何也无所谓。

萧何与韩信并无交情,是韩信投靠刘邦之后,萧何才认识韩信,韩信担任治粟都尉,在萧何手下做事,萧何又与韩信交谈了几次,了解到韩信的才能与志向,所以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

萧何推荐韩信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帮助刘邦招揽人才,协助刘邦成就事业,萧何与刘邦的关系,比跟韩信的关系深厚得多。

《史记 萧相国世家》: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萧何既是刘邦的同乡,又是刘邦的亲密战友,还是很好的朋友,在刘邦起兵之前,萧何就经常维护刘邦。

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刘邦以官吏的身分到咸阳服役,官员们都奉送他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他五百钱。

图片萧何跟刘邦的关系非同一般

萧何为何给刘邦送钱?

首先就是关系好,其次就是帮助刘邦,培养感情。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萧何官职地位还在刘邦之上,反而不停地帮助刘邦,这就是刘邦的人格魅力了。

《史记 萧相国世家》: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等到刘邦起事做了沛公,萧何常常做为他的助手督办公务。刘邦进了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秦朝府库,分取金帛财物,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珍藏起来。

刘邦做了汉王后,任命萧何为丞相。

刘邦与萧何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过命的交情,还是互相成就的创业者。

萧何的成功是建立在与刘邦合作的基础上,他与刘邦有着共同的利益,就是打天下,一旦成功,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

在萧何眼中,刘邦是他的君,他所有的成就来自刘邦,他自然就会不顾一切地帮助刘邦,包括推荐韩信这事,萧何能推荐韩信也能推荐其它人,但刘邦只有一个。

图片萧何跟韩信不是朋友

明白了萧何与刘邦的关系和利益相关情况,你就能理解萧何的行为了。

《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

韩信趁刘邦领兵在外平叛的机会,与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

韩信的一位家臣的弟弟向朝廷告发了韩信谋反的事件,吕后想把韩信召来,但又怕打草惊蛇,于是就跟萧何商议,萧何出面欺骗韩信,一面告诉韩信,刘邦平定了陈豨的叛乱,一面召韩信入宫祝贺。

韩信本不想去,但萧何欺骗韩信说:就算是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吧!

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在长乐宫的钟室中斩杀了韩信,并诛灭了他的三族。

换了任何人是萧何,都会这么做的,萧何跟韩信没有任何感情,哪怕有感情,萧何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样会杀韩信。

图片萧何诱骗韩信再正常不过

韩信叛乱是为了推翻刘邦的统治,萧何在刘邦手下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地位已经相当高了,萧何又与刘邦的利益是相度重合的,只有斩杀韩信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

萧何杀韩信根本不带犹豫的,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韩信是萧何推荐给刘邦的,韩信犯了什么罪,萧何这个推荐人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古代一直就有这样的传统,人才是不敢乱推荐的。

萧何也曾经被刘邦所猜忌,为了消除刘邦的猜忌,萧何把自己的全部亲人与族人送到刘邦的军队中上前线打仗,还自污以诋毁自己的名声,最终取得刘邦的谅解。

在诛杀韩信这事上,萧何必须主动杀韩信,以表明自己的心志,消除刘邦与吕后的猜忌,甚至不需要吕后命令,萧何都会主动出主意诛杀韩信,这是萧何为洗清自己嫌疑最好的办法。

萧何杀韩信一点也不奇怪,他要是不杀韩信才奇怪。

据说韩信的墓地前有这么一幅对联: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其中的知己就是说萧何,两妇人,一个是漂母,给韩信饭食让他生存,另一个是吕后,在长乐宫钟室斩杀韩信。

图片萧何必须杀韩信,否则韩信谋反,他这个推荐人也要受连带责任

其实这里的错误也是明显的,萧何从来不是韩信的知己,他跟韩信没有任何感情,他推荐韩信是为了刘邦,诛杀韩信同样是为了刘邦,至始至终,萧何都没有帮助过韩信。

因此历史上有个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实际上韩信能被重用不仅仅是萧何的推荐,更重要的是张良的下邑之谋,萧何推荐韩信后,刘邦只是任命了韩信为大将,但并没有重用他,还定三秦之战、彭城之战,韩信都有参与,但没有独立领兵作战的机会。

刘邦为什么没有重用韩信?

因为打仗不是提建议,建议错了,还能重用,打仗败了,军队就损失了,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还有一个试用期,就是在实际战斗中考验韩信。

如果彭城之战,刘邦赢了,韩信就不会重用,不会像后来那样出将入相、封侯拜王,刘邦输了,张良建议重用韩信,让他独当一面,韩信才有领兵机会,历史真相往往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