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大概开始于1949年10月22日,当时苏联造船工业部长戈列格里亚德签署命令,在列宁格勒造船厂设立了第5号专门设计局(СКБ-5),专门负责远程鱼雷艇的设计。1956年,苏联造船工业部的命令将СКБ-5改组为中央设计局5(ЦКБ-5)。1963年,该局更名为中央海洋设计局“阿尔玛兹”(ЦМКБ «Алмаз»),并接收了中央设计局19(ЦКБ-19)及其所属的列宁格勒海军工厂。
ЦКБ-19前身是中央特殊设计局3(ЦКБС-3),成立于1930年10月,最初负责设计铁路火炮。1944年,该设计局被转为设计舰艇,并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海军武器研发的部门。1949年,艇船设计团队合并了КБ-194的艇船部门。此后不同时期,这里还汇聚了来自ЦКБ “Речсудопроект”(内河船设计局)分支、ЦКБ-32分局、第5号工厂设计局(在战争中疏散至索斯诺夫卡)的设计师群体,以及疏散至秋明的各类设计专家。
尤利·尤利耶维奇·贝努阿(Юлий Юльевич Бенуа)于1908年出生在圣彼得堡,是工兵营少尉尤利·尤利耶维奇·贝努阿(1882–1941)之子,而后者是著名建筑学家、建筑科学院院士尤利·尤利耶维奇·贝努阿(1850–1928)的儿子,出身于享有盛誉的贝努阿家族的一个分支。
1925年,尤利从圣安娜教堂附属学校毕业后,获得推荐进入理工学院造船系学习。该学院后来更名为列宁格勒造船学院,他于1930年顺利毕业,并被分配到造船研究所担任研究工程师。同年,他被征召入伍,开始在喀琅施塔得的海军工厂设计局工作。
1935年初,他的父母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他本人也面临同样的命运。然而,由于工厂领导层的努力,他们通过国防人民委员克里缅特·伏罗希洛夫为这位年轻专家求情,最终使他免于流放。尽管如此,贝努阿还是被解职,无法继续从事大型舰艇设计的工作,只能转向小型船只的设计。
1935年4月,他进入“Речсудпроект”(内河船设计局),担任总设计组组长。1939年,他升任为船体部负责人。1941年,苏联造船工业人民委员会任命他为1124型与1125型装甲艇的总设计师——没错,他正是那些传说中的苏联装甲艇设计方案的作者。
1954年,苏联首批气垫船的设计师列夫科夫(В. И. Левков)去世后,贝努阿继续在ЦКБ-19(中央设计局-19)从事气垫船的研究工作,后来又转到“阿尔玛兹”中央海洋设计局(ЦМКБ «Алмаз»)继续深耕这一领域。
这就是前情背景。1960年,苏联启动了一项大型计划,旨在研制“会飞的”登陆舰。
这项工作的领导者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列昂尼德·瓦西里耶维奇·奥兹莫夫(Л. В. Озимов)——他是在1966年、尤利·尤利耶维奇·贝努阿去世之后,才成为总设计师的。相关工作从一开始就是针对多个项目同步展开的。
为了验证结构设计方案,当时制造了几种半实物、自推进模型。到了1966年,第一批三艘气垫登陆突击艇样机被制造出来,用于测试不同的结构解决方案。
然而,海军迫切需要立竿见影的成果。于是,就在其中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出现了1205型“黄貂鱼”(Скат)项目。
1205型“黄貂鱼/鳐鱼级”(Скат)项目
这是一种用于登陆突击的气垫登陆艇,设计用于运送和登陆一个步兵排(约40人)。其排水量为22吨(满载时为27吨),配备两台用于巡航的航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TВД-10М),以及一台用于产生气垫的TВД-10发动机。最大航速为50节。每台发动机功率为2340马力。
武装方面,装备有4门30毫米“火焰”(Пламя)榴弹发射器(БП-30),以及2挺卡拉什尼科夫同轴机枪(ПКТ)。此外还装备了“Kивaч-1”型雷达。
该艇在完成测试之后,于1969年进入苏联海军进行试用性服役;到了1970年,又基于此型发展出一种专用于航天员搜救的改进型号。
同年(1970年),1205项目被正式列装,归类为第四等级舰艇,并成为苏联海军历史上第一款批量建造的气垫登陆突击艇。其批量建造工作自1970年起展开,一直持续到1976年,在苏联境内的三家造船厂同时进行。
其中,位于费奥多西亚的831号“海洋”造船厂(Судостроительн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завода №831 “Море”)建造了19艘,喀山附近的高尔基命名的兹列诺多尔斯克造船厂建造了6艘,滨海地区的造船厂建造了4艘。六年间总计建成29艘1205型“黄貂鱼”高速气垫登陆突击艇。
也就是说,苏联第一种批量建造的气垫艇并非原本计划中的“杰兰”(Джейран),而是其全尺寸试验艇“黄貂鱼”。
“瞪羚”(Джейран,项目编号1232与12321)(Dzheyran / 瞪羚级)【北约代号:Aist(鹳)】
“瞪羚”号在1970年正式服役,并在接下来的15年中一直是其类别中体型最大的舰艇。
其标准排水量为310吨,满载排水量为350吨(对应1232项目)。动力系统为2台NK-12(ДТ-4)型燃气轮机,每台输出功率为16000马力。
АК-230 双联装舰炮系统
炮型:转轮式机关炮
口径:30毫米(弹药为30 × 210B毫米)
射速:每分钟2 × 1000发
炮座总重:1900千克
最大射程:4738米
操作人数:2人
12321项目(“瞪羚”气垫登陆舰)技术特性
最大航速:55节
武器装备:1座双联装30毫米AK-230舰炮(在12321项目上为2座)
运载能力:
可搭载2辆中型坦克
或4辆轻型坦克
或5辆装甲输送车(BTR)
或80吨货物
动力装置:D-4系统,由2台NK-12燃气涡轮发动机组成,每台功率11765千瓦
导航雷达:使用“巴尔干”(Балкан,适用于1232项目)、“米乌斯”(Миус)或“顿涅茨-2”(Донец-2)
航行与设计特性
航程:500海里
自持力:5天
为了保证任何情况下的正浮性,舰体配备了浮筒和货舱舱体结构设计
本项目首次引入横向和纵向软质隔膜,将气垫区划分为若干独立区段,以增强稳定性
为提高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引入了两台发动机之间的同步传动轴系统,使舰艇在一台动力系统发生故障时,仍可继续航行一段时间
最初建造的舰艇采用铆接结构,后续引入惰性气体保护焊接技术后,舰体改为全焊接结构
本项目的首舰于1970年在列宁格勒造船厂建造完工
在接下来的15年中共建成并交付18艘舰艇,主要部署在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这些海域的航程范围最适合此型舰艇的作战用途。
1206型北约代号:"Gus"(俄语"Кальмар"意为"乌贼/鱿鱼",北约误用"Gus"(鹅)代称)
1206型“鱿鱼”项目的气垫登陆艇是在1970年代初由“阿尔玛兹”海军设计局(ПКБ «Алмаз»)设计研发的,其设计基础来源于12321型“杰兰”小型气垫登陆舰。
这类气垫艇最初是专门为配合1174型“犀牛”大型登陆舰而设计的,每艘1174型大型登陆舰可以搭载3艘这样的气垫登陆艇。
标准排水量为70吨,满载排水量为113吨。
最大长度为24.8米,宽度10.8米,停船时的吃水深度为1.3米。货舱沿舰体中轴布置,具有贯通通道,方便车辆进出;而勤务舱则分布在两侧舷。
动力装置(ГЭУ)由两台АЛ-20К燃气涡轮组成,总功率为20,000马力。
最大航速可达55节,巡航速度为50节。在高速航行时,“鱿鱼”气垫艇依靠安装在推进系统后的空气舵操控;低速航行时则通过从轴向加压风扇取气的喷流舵进行操控。
其主推进器为直径3.5米、安装在环形喷口中的四叶可变螺距螺旋桨。
武器配备为一座双联装12.7毫米“悬崖-M”炮塔式遥控机枪系统。
其有效载荷为37吨,可搭载一辆中型T-54坦克,或两辆PT-76两栖坦克。
在建造了两艘首舰、并根据海军反馈对技术与结构进行了改进之后,中央海军设计局“阿尔玛兹”(ЦМКБ «Алмаз»)将“鱿鱼”型气垫艇的生产图纸交由费奥多西亚的“海”造船厂投产。该厂自1971年起至1985年间制造了该型艇;当时它是苏联最强大、技术最先进的铝镁合金船舶制造工厂之一,亦是气垫船(СВП)制造的中心。
到了1979年末,作为“鳐鱼”(Скат)的进一步发展型号,设计出了1209型“龙虾”(Омар)登陆艇项目,主设计师为尤里·谢苗诺夫与尤里·莫霍夫。
注:俄语“Омар”意为龙虾(北约误译为“Clam/蛤蜊”),苏联内部代号“Project 1209”。北约代号:"Lebed"(天鹅),与实际动物命名逻辑不符
该艇重54吨,最大航速60节,武装为一座双联装12.7毫米“乌秋斯-M”机枪和一门БП-30榴弹发射器。动力装置为一台功率6000千瓦的燃气涡轮发动机,航程为300海里,可搭载60名登陆兵或6吨货物。
“蛤蜊”所采用的许多技术方案即便到今天仍未过时,仍可用于排水量达60吨、载重达30吨、航速达50节的现代气垫艇的设计和建造。
然后出现了……“野牛”(Зубр),(不过这个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