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启幕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来自贵阳的路边音乐会以"小而美"的姿态登上这一国际文化盛会的舞台,成为本届文博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个诞生于城市街头、生长于市井巷陌的群众文化活动,用最质朴的艺术形态与最前沿的文化产业平台对话,不仅展现了新时代群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更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
以人民为主角的文化叙事更具感染力
贵阳路边音乐会将城市广场、商业街区变成开放的艺术空间。这种"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在深圳文博会上以沉浸式展演的形式再现,让观展者直观感受到街头艺术的温度与力量。当普通市民的歌声与专业院团的演奏在展馆内共鸣,当苗族银饰的叮当声与电子音乐的节奏交织,这种源于生活的艺术表达,生动诠释了"人民是文化创造主体"的深刻内涵。贵阳市演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贵阳街头音乐会已举办近400场,吸引市民游客超300万人次,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正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根基。
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赋能有待深度开掘
贵阳的创新实践为城市文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区别于传统剧场的高门槛,路边音乐会通过激活市井闲置空间,让艺术回归日常生活场景。在深圳这个以"科技+文化"见长的先锋城市展示这样的文化样本,恰形成传统与创新、专业与大众的互补对话。这种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证明了文化惠民不需要宏大投入,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政府部门做好服务保障,专业院团提供艺术指导,市场主体参与场景营造,最终形成多元共治的文化生态。正如参展企业代表所言:"看到山寨侗歌和乐队主唱同台时眼里的光芒,我们找到了文化产业的源头活水。
群众文化出海需要创新表达载体
在文博会这个中国文化出海的主码头,贵阳路边音乐会的亮相具有特殊意义。它用街头艺术这种国际通行的文化语言,搭建起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展区现场,外国采购商跟着侗族大歌的节奏拍手,葡萄牙和贵州团队现场合唱,这些细节印证着:越是植根本土的文化形态,越能引发跨文化共鸣。这种"街头巷尾的文化外交",为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去开辟了新路径。可以预见,当更多城市挖掘自身的"群众音乐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IP矩阵,中国文化"走出去"将拥有更丰富的维度。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贵阳路边音乐会从西南山城走向国际展台的过程启示我们: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既需要"顶天立地"的重大工程,也需要"铺天盖地"的微小创新;既要培育参天大树,也要呵护满园春色。当每个城市都能找到自己的文化打开方式,当每位市民都能成为文化场域的主角,文化强国建设就能获得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这场发生在深圳会展中心的文化相遇,或许正在孕育着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范式。
来源:央视频、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编辑:李钰
校审:鲍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