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国代表见证下,王毅现场签字,国际调解院落户中国香港

当地时间5月30日,国际调解院公约签署仪式在香港举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代表中方签字,32个国家成为创始成员国,60多国及近20个国际组织代表见证这一时刻。

图片

国际调解院的成立,标志着全球治理体系正加速向多边主义转型,也折射出美国主导的单极霸权秩序日益式微。

中国推动建立的国际调解院,是全球首个专门以和平调解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法律组织。

王毅外长在致辞中明确其宗旨:为各国化解分歧提供“中国智慧”,通过对话协商而非对抗冲突处理国际矛盾。

图片

这一机制的诞生,直接回应了发展中国家对公平国际秩序的诉求。

长期以来,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因缺乏强制力且西方话语权主导,难以公正调解争端,非西方国家往往陷入“有理无处说”的困境。国际调解院落户香港,为亚非拉等地区国家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使多边主义调解机制首次拥有与西方主导体系并行的可能性。

图片

美国未参与国际调解院,本质是其霸权思维的必然选择。

从“从实力的地位出发”的傲慢表态,到频繁以军事干预、经济制裁解决国际问题,美国始终秉持“丛林法则”,将国际规则视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这种单边主义行径与国际调解院倡导的平等协商原则根本对立,也导致其被排除在这一新兴多边机制之外。

值得关注的是,包括欧洲部分国家在内的60多国参与见证,显示出国际社会对美式霸权的厌倦与对新型全球治理的期待。

图片

国际调解院的成立并非偶然,而是全球化深入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必然产物。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60%,但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严重滞后。

该机制作为“幼苗”虽暂不具备强制执行力,但其象征意义深远:它打破了西方对国际规则制定的垄断,首次将发展中国家的公平诉求纳入制度化平台。

正如王毅所言,其成长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培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成为撬动旧有国际秩序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