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 8》:威武六旬老汉拯救世界,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的电影

诚意满满,献给粉丝的情怀之作,情节、伏笔回收、角色都与7部前作相呼应。

由于大部分场景是实拍,视觉奇观和特效这一块让人满意。

但170分钟的片长,节奏稍显拖沓,有些情节的推动交待得过于细致,大约是为了方便没有看过前作的观众。

科技和逻辑部分不能深究,反正上一部也这样。

图片

故事承接第七部,主题依旧是打败已经实现究极进化的人工智能——“智体”,第七部与第八部就是上下集的关系。

要解决掉“智体”造成的世界危机,需要有制作“智体”时的源代码。

源代码在沉没的塞瓦斯托波尔号的系统内,那个十字架形状的关键钥匙是取得源代码的必备要素,已经被伊森取得。

图片

图片

电影一开场就剪辑了一段前7作的经典场景闪回,方便粉丝回忆过往经典场景的同时,也是一波情怀植入。

后续剧情里也多次提到前作的相关剧情,并且有不少前作角色回归。

比如这位老哥,他就是《碟中谍1》里那位倒霉的资料员,被调到了北极圈附近,在那工作生活了整整30年。

这次他在第8部里有不少戏份,表现也绝对称得上亮眼,无论传坐标,还是拆炸弹,都一气呵成,绝对称得上是本作的关键先生之一。

图片

图片

通过这些互动,若是看过前作的粉丝,基本就可以把剧情回忆个七七八八,很明显这部分的内容就是服务影片核心粉丝的。

情怀分倒是可以打满,但如此一来,与前作牵扯过多,难免会有节奏拖沓之感。

而情节和几部前作牵扯过多,为了普通观众能看明白,又要加入更多的文戏来解说但结果其实两头不讨好。

核心粉丝觉得啰嗦,普通观众一知半解。

图片

每一部《碟中谍》都有特色鲜明的动作戏。

第1部的中情局悬空窃密,隧道直升机追击。

第2部的徒手攀岩,摩托飞车相撞。

第3部的中银大厦跳楼,桥面躲避炸弹。

第4部的克里姆林宫爆炸,爬迪拜塔。

第5部的爬飞机,无氧潜水换芯片。

第6部的厕所三人大战。

第7部的高速火车追逐战,悬崖跳车。

第8部自然也不在话下,深海废弃潜艇中极限搜索,红黄飞机追逐战。

深海潜艇搜索那部分压迫感极强,我这种对密闭空间有恐惧心理的人,看到那部分时,会感到实实在在的压抑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碟中谍8》烂番茄新鲜度79%,在整个系列中排名第5,排名从高到低分别是第6部98%、第7部96%、第4部与第5部持平,都是94%、第8部、第3部72%、第1部65%、第2部57%。

大家可以根据这个表格,观影前调整自己对《碟中谍8》的心理预期。

《碟中谍8》采用了IMAX特制技术拍摄,以IMAX特殊画幅呈现的关键场景超过45分钟,追求视觉享受的观众可以选择IMAX了,比普通版本有更多的画面。

图片

缺点

接下来说说缺点吧。

“智体”的计划是控制各国所有的核弹发射系统,达到清算全人类的目的。各国系统相继沦陷,然后在电影还剩下半小时的时候突然告诉我,断电是可以阻止“智体”入侵系统的······

没收到伊森发来的联络,美国总统为了不让己方的核弹发射系统被入侵,通知全国断电。

图片

既然早知道断电是个有效暂时阻止“智体”入侵核弹发射系统的办法,那么在人类灭亡的阴影下,各大国就不能商量着一起断电?

别管最后能不能成功,起码最常规的做法,难道不是先开国际会议看能不能达成共识吗?这是连试一下都没想过啊,一个个全都关起门来各干各的。

图片

甚至,仿佛全世界只有美国政府在阻止“智体”,其他国家好像完全没有应对措施,是要么直接躺平,要么蒙在鼓里吗?

关乎全人类存亡的大事的,都没有考虑过进行联合军事行动吗?美国政府也没想过找别国配合……

在送伊森去找潜艇的途中,还担心被俄罗斯军队扫射。


伊森的身体强度越来越高,什么扒飞机、跳大厦早已不在话下。

这次深海水压也没怎么使他受伤,剧情中明明还多次强调强调没有压力服就会完蛋,现在看来,把他放进漫威和DC电影里都不会有违和感。

图片

不过这电影里的科学部分一直不怎么科学就是了,剧情和悬疑也不算这个系列电影的强项,习惯就好。

作为爆米花电影来看,还是可以的。

好了,都看到这里,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主页有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