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追光者 | 李永强:90后“科技牧羊人”的乡村振兴答卷


科技追光者 李永强

晨曦微露,科右前旗的草原上,一群戴着电子耳标的羊正悠闲地啃食牧草。不远处,一位年轻人手持平板电脑,指尖轻点间,羊群的健康数据、运动轨迹尽在掌握。他就是扎根草原的"科技牧羊人"——李永强。


2016年夏天,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就做出了让同学惊讶的决定: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科右前旗德伯斯镇乌拉斯台嘎查。他说,“草原需要科技,就像羊群需要牧人。”

彼时的乌拉斯台嘎查,牧民们仍延续着祖辈的养殖方式:品种退化、效益低下。李永强带回的不仅是学位证书,还有一整套现代养殖方案。

李永强带来了羊胚胎移植技术,让优质肉羊在草原扎根。他说,“‘借腹怀胎’,听起来像科幻,但这就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实事!”

“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和牧民合作,保底回收羔羊,每只让他们增收1200元。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应该落地生根,让老百姓真正受益!”他让乡亲们看到了技术突破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

走进合作社饲料加工厂,机器正将玉米秸秆粉碎加工。这些往日被焚烧的“废弃物”,如今变成优质饲料。“我们用羊粪种玉米,玉米喂羊,秸秆加工饲料,形成闭环。不仅环保,每年还能节省近80万成本。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让资源循环,让乡村更美!”他的坚持,让科技不再遥远。

李永强带领团队开发的智慧养殖系统,让牧民们第一次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查看羊群状态,在线学习养殖技术,直接对接全国市场。

“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常对牧民说,“就像骑马要握紧缰绳,致富也要抓住科技的‘缰绳’。”

站在草原高处,望着成群的羊羔,他说:“我的导师曾教导,农业科技工作者要‘顶天立地’——既要前沿技术,更要脚踩泥土。这就是我的‘立地’之处。”

李永强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了刚毕业时的青春誓言,诠释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担当。正如他所说:“草原的希望在科技,科技的活力在乡土。”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科技牧羊人”正接过接力棒,让古老牧场焕发新生。


记者:王旖旎

编辑:赵   婧、王旖旎、吕阔函、查   干

策划:刘   璐、王旖旎

审核:和   岩、赵   婧

监制:和   岩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