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尖到舌尖,非遗端午的极致浪漫

传统

端午临中夏

当五彩丝线缠绕手腕,

当粽叶清香弥漫街头,

端午的仪式感便从指尖流淌到舌尖。

这个古老的节日,

不仅是时间的刻度,

更是非遗技艺与美食艺术的完美邂逅。

今天,让我们一起触摸那些

藏在岁月里的极致浪漫——


指尖上的非遗:巧手传递千年祝福

五彩绳结:系住安康的“护身符”

你的端午五彩绳是什么style?内蒙古的五彩绳结可是把祝福编出了新花样!老人们总念叨“端午系彩绳,邪祟不沾身”。


马鞍结、盘长结、绳结手链……指尖翻飞间就能玩出“绾、结、穿、缠”十八般武艺!科尔沁的绳结技艺这项非遗绝活可太会“整活”了:既保留着古老章法的仪式感,又吸收了各地编法精华。现在你看到的每个绳结,都是传统与脑洞的"联名款"!

图片
图片

彩绘葫芦:寿喜福禄送吉祥

谁说葫芦只是容器?它可是端午节的“福禄气氛组”!老话说“端午挂葫芦,越挂越富有”,这圆滚滚的小可爱早就是7000年顶流——能装美酒、能当乐器,现在更被非遗大师玩出花样:彩绘的喜庆、掐丝的精致、烙烫的复古,总有一款能戳中你!


从神话里的法宝到民俗界的福宝,葫芦可是凭实力圈粉:谐音“福禄”自带财运,肚大能装“吸”走霉运,籽多还暗示“子孙满堂”。


今年端午,不如把这位跨界网红请回家,毕竟,谁能拒绝一个会卖萌的吉祥物呢~

图片
图片

五彩绳结:系住安康的“护身符”

不用下水也能感受龙舟竞渡的激情!非遗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在红纸上“刻”出鳞爪飞扬的龙舟,镂空的光影里,仿佛能听到鼓声阵阵,呐喊声声,将角逐场景尽收眼底。



图片


图片

香囊刺绣:非遗玩出新花样

艾草薰衣草、蒙古药香……绣娘们将祝福缝进绸布,绣上云纹、马兰花,佩戴间,步步生香,驱蚊提神两不误!


谁说香囊只是老古董?鄂尔多斯蒙古族香囊可是非遗界的“跨界王”!既能当贴身护身符,又能变身车载香薰鼻祖,现在更潮到没朋友:香味手串、手机香囊贴、钥匙扣香包……把传统草药玩成了“行走的草原SPA”!

图片
图片
图片

舌尖上的非遗:故乡端午的味道

凉糕:北方人过端午的“硬核”操作

没有凉糕的端午是不完整的!软糯的黄米凉糕,配上一碗醇厚的咸奶茶,这样的下午茶不要太nice! 


凉糕起源于早期晋北以及内蒙古中西部,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端午节时有着包粽子的传统习俗,但在当时交通不便,北方没有粽叶,也没有糯米,北方人用智慧发明了“躺平版粽子”!


这款晋蒙陕地区专属的端午美食,可是民族融合的“美味证据”——从黄米单打到"糯米+红枣"组CP,凉糕用百年时间完成了华丽升级。

图片


传统

图片

粽子:南北风味的“甜咸之争”

北方蜜枣豆沙的甜糯,南方咸蛋黄肉的鲜香,而在内蒙古,还多了 “奶香糯米粽” ——牧民家的创新,蘸着酸奶吃,别有一番风味!

图片

药膳煮蛋:老祖宗的“养生彩蛋”

端午药膳蛋是融合传统民俗与养生智慧的节令美食。用艾草、八角、茶叶煮出的端午蛋,剥开壳,琥珀色的纹路像极了玛瑙,据说吃了能“滚”走霉运哦~


以艾草为基底,取其驱寒除湿、避邪祈福之效,搭配温中散寒的肉桂、补益肾气的黑豆、驱风暖胃的生姜,辅以红枣调和气血,红糖增添甘润,形成独特风味。

图片


传统

图片

端午的魅力,

正在于它从不止于纪念,

而是用 “指尖的艺术”和“舌尖的美味”,

让文化活在了当下。

这个端午,不妨放慢脚步,

感受非遗里的浪漫——

毕竟,还有什么比

亲手编织祝福、品尝时光

更治愈的事呢?




编辑:赵   婧
审核:刘   璐
监制:和   岩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