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它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如今,端午的艾草香已飘越重洋,在全球文明图谱中烙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说起端午起源,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这位春秋时期楚怀王的股肱之臣,因力主“举贤授能、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遭贵族子兰等人构陷排挤,被逐出郢都,流放至沅、湘流域。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他将忧国忧民的情怀凝练成《离骚》《天问》《九歌》等千古绝唱,其浪漫主义诗风至今仍滋养着中华文化的根系(因此端午节亦被誉为“诗人节”)。当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的消息传来,这位始终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己任的诗人,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自沉汨罗江,以生命完成了对家国的最后告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涛,早已化作岁月长河中的文化基因。屈原从“小我”走向“大我”的精神觉醒,连同他笔下“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意志,正通过这个盛满民俗的节日,与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完成跨时空对话。
北方的端午总带着质朴的祈愿:手腕上缠绕的五彩绳由赤、黄、青、白、黑五色丝线编织而成,暗合五行相生之道,据说能缚住邪祟;丝绸缝制的香囊里,艾草与白芷的药香若隐若现,不仅能驱散蚊虫,更承载着“辟瘟除秽”的古老智慧。而南方的端午则是力量的狂欢:当鼓点穿透薄雾,数十条龙舟如离弦之箭劈开江面,桡手们喊着号子将木桨拍碎浪花,那逆流而上的勇毅姿态,恰似对屈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精神的当代诠释。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的羁绊,在端午这一天显得格外清晰。当千万个家庭围坐包粽时,糯米的糯香与红枣的甜香交织成人间烟火,而这袅袅炊烟的背后,正是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的爱国情怀在现代社会的温柔投射。从粽叶包裹的团圆到龙舟竞渡的同心,传统节日正以独特的方式,将个体的情感归属熔铸成民族的精神合力。
记忆中的端午总弥漫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她从五月初就开始筹备:挑选颗粒饱满的糯米浸泡至玉润珠圆,将采自河滩的粽叶在沸水里焯出青碧色泽,豆沙、红枣、蜜枣等馅料在陶盆里堆成小山。最动人的是包粽的时刻,她指尖翻飞间,粽叶便折成玲珑的角锥体,雪白的糯米裹着绯红的枣肉躺进去,最后用马莲草捆扎成紧实的纺锤形。当竹蒸笼里腾起白雾,糯米的米香、粽叶的草香与红枣的甜香便勾着馋虫钻进鼻腔,咬开温热的粽身时,粘稠的米粒在齿间化开,那是裹着时光味道的乡愁。
除了舌尖上的美味,母亲还会变戏法似的拿出香囊与五彩绳。碎布拼缝的小袋里装满晒干的艾蒿与香料,用彩线绣出的虎头纹样栩栩如生;五色丝线在她掌心绕成柔韧的绳结,晨光中为我们系在手腕时,总不忘叮嘱“要等下雨了才能解下,让五彩绳随水流走晦气”。如今母亲鬓角已染霜雪,再难弯着腰包上百个粽子。但每年端午清晨,她仍会让父亲从早市买回带着露水的艾蒿,插在门楣的缝隙里,任那股清苦的香气在楼道里静静流淌。就像那句老话“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岁月里延绵成割不断的文化脐带。
当今年的粽香再次漫过街巷,我们剥开的不只是苇叶包裹的糯米,更是千年未改的文化密码。那些在龙舟鼓点中奔涌的民族精神,在香囊药香里沉淀的生活智慧,在五彩绳结中缠绕的亲情牵挂,正以最温柔的方式提醒我们: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活态传承。愿这缕粽香能穿透时光烟雨,永远萦绕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灵褶皱处,成为我们与文化之根最柔软的联结。
责编|白腾 刘强
编辑|崔春娥 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