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母亲是生命中第一个温暖的存在。
她用温柔的双手,为我们操持生活的点滴,从喂养、更衣到每一次悉心的照料;她以饱含爱意的目光和轻柔的话语,陪伴我们走过成长的每一步。
然而,并非所有「母亲」都能成为这样的守护者。
最近热播的综艺《是女儿是妈妈》为我们揭开了母女关系的多元面貌,也引发了广大网友对于母女关系的讨论。
今天小编也想借综艺中李嘉格母女的相处模式,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当面对情绪索取型的母亲时,子女应该如何建立自我边界,守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与情感空间?
01
“情绪索取型的母亲”的典型特征
在节目中,李嘉格的母亲表现出了情绪索取型妈妈的典型特征。
她常常在女儿面前倾诉自己的烦恼、压力,却很少关注女儿的感受和需求。无论是生活中的琐事,还是自己内心的焦虑,她都毫无保留地向女儿倾倒,仿佛女儿是她唯一的情绪垃圾桶。
例如,李妈妈要包水饺送给别的妈妈当做礼物,但如果李嘉格在工作没有回来,李妈妈就不会开始包;李嘉格说话声音大一点,她妈妈就哭了,觉得李嘉格以前是很温柔的,现在竟然和她急眼了。
李嘉格和妈妈之间的问题从李嘉格婚后变得更加严重,缘由是因为婆婆和妈妈第一次见面,婆婆对妈妈说:“这个家做主的是我儿子,你家李嘉格不好使,我不看好。”李妈妈非常生气,不同意这段婚姻,不过最后李嘉格还是嫁了。
婚后李妈妈一直在女儿面前念叨,你婆婆看不上你,看不上咱家,你自己要争气,要独立,要买自己的房子。结婚多年,还一直说这些话,李嘉格听烦了,不愿再接收这些负面情绪,有意远离妈妈。妈妈觉得李嘉格变了,觉得女儿站在了婆婆那边,也不愿再花时间来听她倒苦水,哄着她了。
▲图/综艺《是女儿是妈妈》
这种场景在她们的相处中并不少见,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李嘉格在情感上显得疲惫和无奈,她的自我价值感也在母亲的情绪重压下逐渐被消磨。
正如李嘉格说的,她妈妈不像是60岁的阿姨,更像是个小女孩。她们关系错位,李嘉格变成了“妈妈”或“老公”,李妈妈变成了不断想要索爱的小孩。
情绪索取型的母亲有什么特征?
情绪“吸血型
将子女视为情绪垃圾桶,不断传递自己的负面情绪,从婆媳关系到夫妻关系再到邻居间的家长里短,像一个无底洞,吸干子女的情感能量。
控制狂型
通过”我都是为你好“的话术实施煤气灯效应-PUA。从职业选择到家居布置,子女的生活每个角落都被母亲的意志渗透。把子女当成个人物品,脱离母亲意志的事情就会被解读成”不孝顺“。
愧疚绑架型
被擅长用牺牲叙事制造道德压力。“我当年为了你才没有和你爸离婚”,“要不是为了照顾你我的事业早就成功了”,“生下你我遭受了你奶奶多少的白眼”,这些话语如同精神枷锁,让子女在愧疚中失去自我边界。
▲图/美剧《伯德小姐》
02
情绪索取型的成因是?
情绪索取型母亲的行为,往往有着复杂的成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可能与她们自身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生活压力等因素有关。
有些母亲在自己的童年时期,可能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情感支持,导致她们内心存在情感缺失,成年后便不自觉地从子女身上寻求弥补。
还有些母亲,可能因为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无法有效地应对自己的情绪,只能将负面情绪转嫁到子女身上。此外,社会文化对母亲角色的期待,也可能让一些母亲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缺乏合理的情绪宣泄渠道,进而将子女视为最亲近、最 “安全” 的宣泄对象。
也有一些人说,李嘉格和她妈妈之所以会成为那么窒息的母女关系,很可能是爸爸参与的太少所造成的。丈夫无法给到应有的关爱,“丧偶式育儿”让李妈妈不得不在女儿身上寻找到了情感寄托,没办法跟其分离。
▲图/美剧《伯德小姐》
03
如何建立自我边界?
面对情绪索取型母亲,建立自我边界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自我边界是指我们明确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权利和情感的界限,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能接受的。建立健康的自我边界,不仅能够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还能促进更健康、平等的母女关系。
那么,具体该如何建立自我边界呢?
1、明确自身感受和需求
首先,要学会识别自己在与母亲相处时的情绪反应。当母亲向你倾诉负面情绪,让你感到疲惫、压抑或焦虑时,要意识到这些情绪是你的身体和心灵发出的信号,提醒你需要关注自己的感受。
例如,你可以在每次与母亲交流后,花几分钟时间回顾自己的情绪状态,记录下那些让你感到不舒服的瞬间和原因。同时,思考自己在情感上的需求是什么,是希望得到母亲的理解、支持,还是仅仅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不被打扰的情感空间。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才能更好地确定自我边界的位置。
▲图/美剧《伯德小姐》
2、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自己
在明确了自我边界后,要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注意,这里的表达不是指责或抱怨,而是以 “我” 为主语,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
比如,当母亲又开始无休止地抱怨时,你可以说:“妈妈,我很关心您,也愿意听您说,但是您一直说这些让我感到很有压力,我希望我们能聊一些更积极的话题,或者您可以先自己冷静一下,等情绪好一些我们再谈。”
在表达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被情绪左右而引发争吵。同时,要重复强调自己的边界,让母亲逐渐理解和尊重你的感受。
3、学会合理拒绝
情绪索取型母亲往往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情感需求,这时候学会拒绝是保护自我边界的关键。拒绝并不意味着不爱母亲,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平衡。
在拒绝时,可以给出一些合理的理由,并提供一些替代方案。比如,母亲要求你随时陪伴她、倾听她的抱怨,你可以说:“妈妈,我现在工作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您可以找朋友聊聊天,或者去参加一些您喜欢的活动,这样也能让您心情好一些。等我周末有空了,我们再好好聚聚。”
任何时候你都有权利提出拒绝。子女没有义务成为父母的精神支柱,每个成年人的精神支柱是自己。
▲图/美剧《伯德小姐》
4、保持独立的生活空间和社交圈子
为了避免过度陷入母亲的情绪漩涡,保持独立的生活空间和丰富的社交圈子是很重要的。
拥有自己的生活,能够让你在情感上有更多的支撑和寄托,减少对母亲情感的过度依赖,同时也能让母亲意识到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需求。
你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当你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不会轻易被母亲的负面情绪所影响,也能更好地处理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5、寻求外部支持
如果在建立自我边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要独自承受,可以寻求外部的支持。家人、朋友、心理咨询师都可以成为你的倾诉对象和支持者。
与他们分享你的经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给你提供建议和帮助。尤其是心理咨询师,他们经过专业训练,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提供更有效的应对策略。此外,加入一些有类似经历的互助小组,与其他有同样困扰的人交流经验,也能让你感到不再孤单,获得更多的力量和勇气。
6、调整对母亲的期望
我们常常希望母亲能够理解我们、支持我们,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然而,对于情绪索取型母亲来说,她们可能很难满足我们的这些期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调整自己对母亲的期望,接受母亲的不完美。认识到母亲也是一个普通人,她有自己的局限和问题,她的情绪索取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好,而是她自身的问题导致的。
当我们放下对母亲过高的期望,不再试图从她那里获得无法得到的情感满足时,我们就能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她,减少因期望落空而带来的痛苦和失望。
7、关注自身成长和自我价值观的提升
长期处于情绪索取型母亲的环境中,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此,关注自身成长,提升自我价值感是重建自我边界的重要一环。
你可以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设定并实现自己的目标、参与有意义的活动等方式,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增强自信心。
当你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相信自己的价值时,就不会轻易被母亲的负面评价和情绪所左右,能够更加坚定地守护自己的边界。
▲图/美剧《伯德小姐》
破茧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痛苦,但就像蝴蝶破蛹时的撕裂,这是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当我们能够平静地面对母亲的情绪风暴,不再被愧疚绑架,不再被恐惧驱使,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正如心理学家皮特・沃克在《不原谅也没关系》中所说:"我们无法改变过往的历史,但我们可以通过疗愈获得更好的未来。你受过伤,但你不必继续痛!"。
如果你与妈妈的关系也有一些纠缠,可以预约心理咨询师聊一聊~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