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丨兰溪人的端午节

又到一年端午时。


作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在衣着配饰、传统饮食等方面都有不少的讲究。可以说,从包粽子、挂艾草到赛龙舟,端午节的每一个习俗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除了驱邪避瘟、祈求健康平安,还承载着团结和奋发的精神底蕴。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兰溪人的端午习俗。


(一)


据专家考证,端午节最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易经》所言“飞龙在天”,在仲夏端午这天,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央,古人在此吉日拜祭龙祖、划龙舟辟邪祈福。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端午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了一起。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死后,楚人甚是哀痛,“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也是端午粽的由来。


到了唐代,端午节官方色彩开始浓重。“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唐玄宗在这一天大宴群臣。宰相张说用诗句描写了当时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图片


宋辽金时期,端午节习俗丰富起来,比如悬挂朱索桃印变成了贴天师符,射柳击鞠等活动也开始盛行起来。到了明清时期,端午节民俗活动的规模愈加盛大。特别是南方各地的龙舟赛,已不仅仅局限于端午这一天,而是端午前后历时月余。如今,网络上一临近端午,就会冒出许多有关划龙舟的梗,比如“南方人赛龙舟穿背心,北方人划龙舟穿救生衣”“南方赛龙舟快的千篇一律,北方划龙舟沉的五花八门”等,估计就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兰溪的端午节赛龙舟历史悠久。根据《望江楼徐氏宗谱》,明代时兰溪人就有端午在兰江上划龙船的活动了。而《兰溪市志》记载,“清末以来,赤溪乡杨塘、山背村双塘,每年端午节在杨大湖、双塘上举行划龙船活动。几只木船,每只11人,其中1人敲锣、10人划桨,在塘中来回前进,直至翻船结束。”


比赛最后的“翻船”场景,也成了兰溪端午时节赛龙舟的独特风景。


(二)


龙舟赛出团结和力量,粽子则吃出乡愁和平安。


在兰溪,粽子是人们生活中的“常客”,不仅仅在端午节,像中秋等节日也都把粽子作为节日食品。此外,婚庆诸事、亲戚往来,也会以粽为礼,取粽子“四角圆全”的寓意。


兰溪的粽子不仅好吃,还很有名。兰溪人张锦泉在嘉兴张家弄口创设“五芳斋”粽子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他首创将火腿、鲜猪肉包入粽子的“兰溪式配方”,形成了“糯而不糊,肥而不腻”的产品特色,打破了嘉兴传统粽子的品类局限,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图片


如今,兰溪粽子更是品种繁多,除了继续发扬兰溪本地特色之外,八婺大地的其他特产也“皆可入粽”,如梅干菜粽、蜜枣粽、佛豆粽、青豆粽、蛋黄粽及灰汤粽等。


除了粽子,兰溪民间还会在端午这天的中午吃“五黄三白”,就像立夏日吃带饼油条一样,端午这天如果这八样没吃全,这个节日就会留有遗憾。那么,什么是“五黄三白”呢?五黄指的是雄黄酒、黄鱼(黄鳝)、黄豆芽、黄瓜、蛋黄,三白指的是大蒜白、茭白、白鲞。端午吃“五黄三白”,主要是因为民间有“毒五月”,把五月称为“恶月”的说法。老辈人认为,黄色可以起到辟邪效果,吃黄色小菜寓意着日子顺顺利利、无病无灾。


(三)


小时候端午喝雄黄酒,大人们在一旁努力画饼,说喝了以后什么毒蛇、蜈蚣都要绕着走。但那口鲜艳颜色裹挟着刺鼻味道的雄黄酒,实在让人难忘。端午当天正午时,大人们还会在墙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小孩子们则拿着扫帚、抹布打扫卫生。


图片


在《瀫水记忆》一书里,还提到端午节兰溪民间有在院内燃烧麦芒屑、中药头消毒驱邪、上山掏挖治痧用的木香等习俗。这两个端午习俗,很有兰溪作为“江南药都”的余味,但现在已非常少见。


同样少见的,还有“起五车、驱鬼邪”的习俗。这一习俗由五名少年扮成“小鬼”状,手持钢叉、披头散发,挨家挨户、边走边喊。而家家户户门上、床边插菖蒲、艾叶,门口贴钟馗像,男孩穿虎头鞋,女孩穿石榴花鞋,胸挂香囊,额头写“王”。只是,这习俗如今大概也只存在地方志里了。


在清代顾禄写的《清嘉录》里面,有较大篇幅记录国人的端午习俗。如挂钟馗图、秤锤粽、雄黄酒、蒲剑蓬鞭、采百草、健人、雄黄荷包裹绒铜钱、老虎头老虎肚兜、独囊网蒜、长寿线、五毒符、避瘟丹、划龙船等等。这些极具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的习俗,传承到现在不断去芜存菁,形成了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这些习俗浑然一体,构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端午节”。


如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端午节深植大地,寄托着国人对先贤的追思和对美好生活的盼望。“老大偏多故里心,一逢佳节一沾襟。谁知此日菖蒲酒,又在山城独自斟。”在这枇杷黄杨梅红的端午时节,天下兰溪人共饮一杯,同祝端午安康!



来源丨兰精灵客户端

编辑丨何丽萍

一审丨龚献 赵倩

二审丨陈丰 丁嘉露

终审丨王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