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不辍,追寻华北联大在晋察冀的峥嵘岁月

图片

□保定日报记者 张亚德 辛 宇

走进位于阜平县城南镇城南庄村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在边区“教育事业”展区,华北联合大学的图文介绍,让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有了较为完整的了解。

1939年5月,侵华日军突然增兵华北,妄图渡过黄河,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7月7日,陕北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西侧广场上,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兼党团书记成仿吾宣布华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并请毛泽东为师生作报告。7月12日,这所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联合组建的高校从延安出发,冲破日寇层层封锁,历经3个月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和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县城南庄。

1939年10月,华北联大抵达城南庄后,晋察冀军区为每名师生配发一套全新的黄色军装,一套白布衬衫,一条军用棉被,这是联大学员的全部装备。捧起书本是学生,背包当板凳,膝盖作课桌;拿起钢枪是战士,反“扫荡”,打游击。联大学员们秉承“团结、前进、刻苦、坚定”的校训,在学习中进步、战斗中成长。

图片

《我的青春在华北联大》演出现场。 胡可坚 摄

关于华北联合大学在晋察冀艰苦卓绝的学习、生活和斗争情况,1948年哈尔滨东北书店印行的《人民的大学》中写道:“日本人又动员了七万以上的大兵力,对晋察冀施行疯狂的、残酷的秋季‘大扫荡’,历时两个月之久,并采取了毒辣的‘三光政策’。全校四千多人分散到五个县的村庄里,和农民在一起打游击,展开对敌斗争,帮助秋收秋耕。十一月间扫荡结束,学校立即集中起来,继续进行教学。”

有抗争就有牺牲。对于边区干部群众如此,对于联大师生亦然。今年101岁高龄的华北联大学员、《北京晚报》离休干部方亭在《追思录》中写道:“敌人专在拂晓时偷袭,我们在三星正南时就必须起身,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白天不敢点火做饭,半夜再凑合吃点东西,经常饿肚子……12月的一天,何刚那个小组躲在胭脂洞一带。她们上午爬山隐蔽在小树林后,辛林走动时脚下踩的石头滑动了,同伴眼睁睁地看见她滚下山去,摔到悬崖下。高英下去寻找,只见辛林面无血色,已经停止了呼吸。辛林是胡宗南的侄女,原在北平上学,这个背叛了自己反动家庭投身到抗日战火中的爱国青年,壮志未酬不幸离开了人世。”

在晋察冀这片革命热土上辗转办学的6年间,华北联合大学汇聚何干之、吕骥、沙可夫、江隆基等一批当时中国一流的知名学者、教授,吸收北平、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及敌占区的大批热血青年。李公朴赞誉华北联大“是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是英雄的事业,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图片

图为位于平房村的华北联合大学旧址一角。保定日报记者 张亚德 摄

抗战胜利后,华北联大随军转移,各院系分别开赴张家口、石家庄、正定等地,学员边学习边参加土改。1948年5月,晋察冀解放区的华北联大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大学,这也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至此,华北联合大学最终完成了从延安到城南庄,最后在首都北京办学的历史道路和革命任务。

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的资料室里,有这样一组统计数字:华北联大在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办学整整6年,先后毕业的学生共80余个队(班),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培养了8000多名干部,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批人才,对坚持敌后抗战、发展壮大根据地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阜平县台峪乡平房村是神仙山南麓的一个小山村,村舍依山而建,直抵山腰,错落别致。村前华北联大广场两侧,是新引种的具有中药功用的鸡冠花,还有连排的菇棚。村中整修一新的华北联合大学旧址及丰富的室内展陈,述说着这个村庄与华北联合大学的不解之缘。

2021年,阜平县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约,共建华北联合大学旧址。村党支部书记赵金虎介绍:“这些年,村里靠发展香菇种植脱贫,村民有的在坡下盖新房,有的迁到外地,山上的老房子空了很长时间。现在,这里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的校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研学基地。”

图片

《我的青春在华北联大》演出现场。 胡可坚 摄

沿山路拾级而上,走进村民赵庆忠家的老宅,这是一个典型砖石结构院落,三间正房和厢房、南房沿地势排列。81岁的赵庆忠老人回忆说,1942年,华北联合大学校长成仿吾就住在自家院子里。南屋是会客和办公场所,正房的东屋是休息室,西厢房是伙房,原来有个小门跟邻院相通,是紧急撤离的通道。那年秋天,鬼子“大扫荡”,成仿吾校长接到撤离的命令,立即带领学生转移到了山里。就在师生们撤走的第二天,鬼子的飞机就来轰炸了,一颗炸弹正好落在正房东屋的屋顶上,房子当时就炸塌了。

为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让历史可触可感,今年“五一”假期,阜平县职教中心将自己创编的情景剧《我的青春在华北联大》搬到了平房村华北联合大学旧址,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研学活动。该剧以“一封信的使命”为主线,学生演员化身上世纪40年代的“联大学员”,为帮助主人公周爱国找回遗失的信件奔走于联大校园中,真实还原80多年前华北联大师生动员、战争和劳作的场景。

演出通过场景还原+实践体验的红色研学模式,让广大青少年能够穿越时空体验历史的温度,感悟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与牺牲精神,通过参与式、沉浸式学习体验,让红色基因焕发新时代夺目光彩。“以前的哥哥姐姐们连纸笔都没有,只能用树枝在地上写字,在田埂边上课。现在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书本和电脑,更要好好读书。”参加研学活动的阜平县西城小学六年级学生李品辉,观看情景剧后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