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后
黏糊糊的湿气裹着暑热扑面而来
不少人刚吃完粽子就犯愁
肚子胀得像气球
大便粘马桶
早上起床眼皮都抬不动
……
别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医科用两味应季茶方,教你化解端午的湿热困脾难题。
聚餐救星消脂饮:吃粽解腻有套路
每逢端午,粽子、咸蛋、红烧肉轮番上场,一不小心就吃撑。这时来杯消脂饮,好比给脾胃请了个“保洁小队”:
为啥有用
陈皮就像“脾胃小管家”,能帮忙理顺堵在肚子里的气,吃完油腻东西不胀肚;
山楂是“消食小能手”,吃多了粽子、肉菜,它能把积食“磨碎”,不怕长肉;
茯苓像“体内小抽水机”,悄悄把湿气排出去,身体轻了,人也不犯困了。
适合场景
聚餐后肚子撑、舌苔厚黄、爱出油长痘的人,尤其适合想控制体重的上班族。
晨起元气健脾饮:告别起床困难户
如果你家有老人小孩,或自己总感觉“说话费力气、吃饭没味道、大便不成形”,这杯健脾饮就是为你量身定制:
为啥有用
大枣补气,能给虚弱的脾胃“充电”,早上喝一杯,一整天都有精神;
薏苡仁和茯苓搭配,一边把脾胃里的湿气“扫干净”,一边帮脾胃恢复“工作能力”,大便不再粘马桶,人也轻快了。
适合场景
长期乏力、吃凉食腹泻、湿气重到“头发脸秒油”的人。
3个习惯帮你少踩湿气“雷”
粽子搭配有技巧
糯米属阴难消化,吃甜粽配姜茶(生姜3片煮水),吃咸粽配陈皮茶,老一辈的法子真管用;
别空腹吃!建议中午吃,给脾胃留足消化时间。
湿气“入口”更可怕
冰啤酒、冰西瓜天热时入口虽爽,但会让脾胃罢工,换成常温绿豆汤更稳妥;路边摊的油腻小吃少碰,湿热天脾胃本就弱,别再给它添堵。
出点微汗胜吃药
晚饭后散步20分钟,走到后背微微发热,比吹空调更能排湿;孩子不爱动?带他玩“踢毽子”“跳房子”,传统游戏既能祛湿又有趣。
端午以食代疗的小秘密
你知道吗?古人端午除了吃粽,还有喝菖蒲酒、挂艾草的习俗,其实都是为了驱湿毒。咱们现代人虽不用这么讲究,但可以学个简单的:用生姜+艾叶煮水泡泡脚,尤其是久坐不动的上班族,泡15分钟出点小汗,第二天起床腿都变轻快了。
文中部分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