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的研究发现,18-45岁期间的心血管健康关键“投资期”,LE8得分越高,45岁后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越低。
2.研究显示,持续保持良好CVH状态,无论遗传风险高低,都能显著降低患癌几率。
3.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高水平CVH在所有遗传风险层级中都表现出一致的保护作用,进一步证明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通用适配性”。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不少年轻人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身体抗造,熬最晚的夜、喝最烈的酒、点最油的外卖,干劲十足地“霍霍”着自己的健康。更有人一脸洒脱地奉行“人生得意须尽欢”,今天能快乐就行,谁管明天的健康隐患?但俗话说得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表于JAMA Cardiology的一项研究[1],就给这些“先爽为敬”的生活方式泼了一盆不小的冷水。研究发现,18-45岁这一段看似“自由放飞”的时期,其实是心血管健康的关键“投资期”。18-45岁时的“生命8要素”(LE8)得分攒得越多,45岁之后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越低。相较于处于累积得分最低四分位(Q1)的人,累积得分最高四分位(Q4)的人,未来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了足足88%,死亡风险也少了71%。换句话说,那些在年轻时就对健康“未雨绸缪”的人,确实在中年迎来了“厚积薄发”的回报。
18-45岁健康行为
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
那么,这个听起来像健康版“余额宝”的LE8到底是什么?
这是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一套心血管健康评分体系。它结合了4项生活方式指标(饮食、运动、吸烟、睡眠)和4项生理指标(体重、血压、血脂、血糖),每项评分范围为0-100分,最终以8项指标的非加权平均值作为总分,分数越高,说明心血管健康状况越理想。
这不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差距,更反映了几十年内持续健康管理的“积累效应”——Q4组在这一阶段保持了更优的生活方式和生理状态,而Q1组则在多个维度的健康管理上明显落后。
但研究并未止步于静态得分的横截面观察,还进一步追踪了LE8得分在18-45岁之间的变化轨迹,评估其走向对后续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即便一个人的总体累积得分低于中位数,只要得分趋势是逐年上升的(即得分斜率为正),其未来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仍然明显低于那些虽然总得分不低、但得分趋势逐年下降的人(即得分斜率为负)。
换句话说,健康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耐力赛。那些“慢慢变好”的人,即使起点较低,只要持续进步,也能获得可观的长期收益;而“少年得志”的人若在中途放纵自我、健康走下坡路,最终未必能笑到最后。研究也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只要及时觉醒并付诸行动,健康的轨迹依然可以被扭转。
不仅在不同得分分组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健康分层效应,当研究者进一步将LE8累积得分作为一个“连续变量”来分析时,这种趋势依然坚挺而有说服力。换言之,不管是略高于平均水平,还是远远领先,只要LE8得分有所提升,健康收益就会随之增加。
这个“微增”所带来的“厚报”,充分展现了健康行为积少成多的长期价值。
即便研究人员在模型中调整了参与者在45岁时的LE8得分,也就是说把“这个年龄的健康状况”变量控制住了,这一趋势依然没有被削弱。这也就意味着:那些早年持续积累的良好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就像给身体建立了一个长期账户,哪怕到了中年,依然能发挥“健康储蓄”的作用,为日后的安全护航。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18-45岁LE8累积得分越高,45岁之后罹患心血管疾病与死亡风险越低。提示健康行为不应局限于某一点某一刻,而是一个长期“投资”。
别只盯着心脏,
LE8还能“防癌”
看得出来,“把健康攒起来”这件事,真的很值。
但问题来了——LE8的保护效应,是否只局限于心血管健康?有没有可能,它对其他重大疾病,比如癌症,也同样适用?研究人员并没有止步于此。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2],并将成果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研究聚焦于癌症风险与LE8所代表的CVH水平之间的关联。结论令人振奋:无论遗传风险高低,持续保持良好CVH状态,都能显著降低患癌几率。
这也意味着,CVH水平越高,癌症发病率越低,呈现出清晰的“梯度递减”关系。
那么,先天与后天之间的“博弈”结果又如何?研究继续深入探讨了PRS与癌症发病的关系。结果显示:不论是总体癌症还是具体癌种,遗传风险等级越高,患癌风险越大,呈现出典型的剂量-反应关系。从低PRS组到高PRS组,癌症发病率逐步上升。
但即便先天“抽到烂牌”,后天仍有“翻盘”机会。研究人员绘制的累积发病率曲线明确指出:高遗传风险且低水平CVH(LE8得分<50分)的参与者总体癌症累积发病率最高;相反,低遗传风险且高水平CVH(LE8得分≥80分)的参与者总体癌症累积发病率最低。更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处于高遗传风险组,只要具备高水平CVH,其整体癌症发病率依然显著低于低水平CVH者。
分层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无论个体处于哪种遗传风险等级,高水平CVH都与癌症风险下降显著相关。
此外,对于特定癌种,例如食管癌、肺癌、肾癌和子宫内膜癌,高水平CVH在所有遗传风险层级中都表现出一致的保护作用,进一步证明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通用适配性”。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证据:基于LE8得分的高CVH水平不仅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同样也是预防癌症的重要手段,并且这种保护作用并不受遗传背景的限制。
如果把改善心血管健康比作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那么每一次健康的选择,就是我们悄悄攒下的技能点。随着点数的积累,不仅能帮我们在心血管防治战场“升级打怪”,还悄然解锁了另一个隐藏副本——降低癌症风险。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健康早餐、坚持散步的傍晚、拒绝熬夜的自律生活,都是我们一点一滴投入健康账户的金币,默默帮我们兑换更长久、更稳健的人生旅程。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和研究[2]为观察性研究,尽管进行了混杂因素调整,仍无法完全确立因果关系,只能表明累积心血管健康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之间存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