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友好交往与合作是如何逐步拓展的

提到印度洋,很多人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度假胜地碧海蓝天的胜景。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这片海域乃是连接亚非欧的“黄金通道”。自2008年起首次派遣军舰奔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以来,中国不断参与到印度洋事务中,并逐渐转变成“深度建设者”身份,其背后的历程颇具内涵。

图片

2008年,中国首批护航编队抵达亚丁湾,最初的任务只是单纯打击海盗,保护往来商船的安全。此后在长达十余年的时光里,中国海军于这片海域的活动不断强化。2014年,中国潜艇首次加入到护航任务中;2017年,吉布提海军保障基地顺利竣工,这座基地不仅为中国护航舰队提供补给支持,还是中国同东非国家开展合作的重要地理支撑节点,而且中国海军的远海行动能力也凭借此基地得到了锻炼。

中国对印度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种重视与能源安全有着紧密的关联。数据显示,全球60%的原油运输需经印度洋完成,而中国70%的进口原油依赖这一“能源通道”。为保障运输安全,中国在巴基斯坦建设了瓜达尔港,将原本悄无声息的小渔港,发展成为中东原油输往中国的“快捷通道”;同时在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的升级改造极大地提升了油轮的停靠以及转运效率,成为能源转运的重要枢纽。

图片

中国在印度洋充分地展示了军事合作的灵活性。2023年,中国、俄罗斯以及伊朗一同在阿拉伯海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三国舰艇围绕反潜作战、海上搜救等科目完成了协同训练任务,跨区域军事互信正在逐步加深。同时中国在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非洲国家开展“和谐友谊”系列演习,使当地海军的反海盗以及海上搜救能力显著提升,扎实推进安全合作。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的大型项目向来为沿岸国家带来福祉。在科摩罗,莫罗尼港完成了现代化升级,化解了渔船搁浅以及渔货运输速度慢的问题,为当地渔业经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通车之后,两岸的通行时间从之前的10小时大幅度减少到1小时,故而当地民众将其亲切地称作“梦想之桥”。这些项目以提升民众生活水平为导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也夯实了中国同沿岸国家的合作基础。

图片

从战略视角来观察,印度洋在中国整体海权布局之中扮演着“西太后方”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深化与沿岸国家之间的军事互信,以及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印度洋构建起了多元化的战略支点网络。这一布局,不但为能源和物资运输提供了多重路径,同时也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增添了战略缓冲的空间,体现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长远性考量。

现在中国已经在印度洋部署了驱逐舰护卫舰以及反潜直升机等各种装备,未来很有可能会进一步部署国产航母,这肯定会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地区安全与经济合作里的话语权。

印度洋的故事折射出中国走向远洋的稳健步伐。中国海军以护航行动来守护海上要道的安稳;中国企业基础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在这片海域构建起了越发壮大的“朋友圈”。印度洋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自然风光的范畴,已然成为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重要舞台。

参考文献:《中国在印度洋:更强的印太存在》. 国际战略研究所,2025-05-22.

声明:本文内容90%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

该内容由AI辅助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