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去到幼儿园,老师不会围着一个娃转。孩子要会表达、会动手、能听话,才能跟得上节奏。
这时候,家里谁在带、怎么带的,就一下子显出来了。
有的人说,老人带孩子细心、有耐心,孩子更稳重;
也有人觉得,还是妈妈带得更“到位”,该放手的时候舍得放,孩子也独立一点。
其实,孩子是“妈妈带”还是“老人带”,上幼儿园一看便知,4个差别很大。
一:语言表达的差别
现在的幼儿园,很注重孩子能不能说,会不会表达。
老师点名、提问、讲故事、做游戏,几乎都绕不开说话。
有的孩子一开口,句子完整、词也不少,跟老师同学交流都挺顺畅;
但有的孩子,说话磕磕巴巴,不愿开口,有时候老师问他,他就低着头不吭声。
我身边很多老师朋友说,妈妈带的孩子,往往语言能力更好一些。
因为妈妈一般会主动跟孩子聊天,讲故事、读绘本、回答“十万个为什么”。
孩子听得多了,也就慢慢会说了。
哪怕是带孩子出门买菜、坐公交,妈妈也经常跟孩子讲路上的东西。
耳濡目染,孩子的词汇量,就在日常里涨起来了。
老人带娃,虽然也很疼孩子,但大多不太注重跟孩子“互动”。
有的整天电视开着,孩子在一边玩,老人也不怎么说话。
再加上,有的老人自己普通话也不标准,说得少、说得不清,孩子模仿着学,学得也就慢。
还有些老人怕孩子问问题烦人,“别问了、吃饭吧”一句打发过去,时间久了,孩子也就不太主动说话了。
其实不是老人不尽心,而是方式不同。但这小小的差别,进了幼儿园,就会一下子放大出来。
二: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差别
在幼儿园,老师不可能一个个照顾得那么细,像穿衣服、收玩具、吃饭、上厕所这些事,基本都得自己来。
谁自理能力强,谁就更快适应,过得也更顺;
谁总得靠人帮,就容易跟不上,自己也别扭。
妈妈带的孩子,普遍动手能力强一点。很多妈妈从孩子一两岁起,就开始慢慢教了。
穿袜子、收拾积木、自己吃饭,哪怕弄得慢一点、洒一点,也舍得让孩子练。
她们没那么“惯”,孩子不练就不会,摔了碰了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所以这类孩子,到了幼儿园,大多自己能照顾自己,动手也不怵事。
可不少老人带孩子,怕孩子累着、弄脏、摔倒,什么事都抢着干。
穿衣喂饭一包到底,孩子手还没伸出去,衣服已经穿上了。
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依赖了。
你让他收拾一下玩具,他说不会;吃饭总得人哄着喂,一离开人就不吃了。
倒也不是说老人带得不好,而是心太细、手太快了。
咱们疼孩子没错,但有时候,也得让他学着“自己来”,不然受苦的还是他自己。
三:性格与社交能力差别
性格这东西,天生是一部分,后天影响也很大。
妈妈带的孩子,接触面通常宽一些。
平时出门多、见的人多,去超市、逛公园、打疫苗……妈妈在外面一边办事,一边也在无形中教孩子怎么开口、怎么打招呼、怎么和别人打交道。
时间久了,孩子自然胆子大、开朗些,见了人不害怕,说话也有底气。
而老人带的孩子,有的被保护得太紧。
出去怕风吹、见人怕说错话,哪儿都不让去,就在家里呆着。
等进了幼儿园,面对一群陌生孩子,心里自然发怵,不知道怎么开口,不知道怎么玩。
其实孩子交朋友、学社交,也要从小练,不是天生就会的。
我们做大人的,多带他见人、教他说话、让他有点“人来疯”的机会,孩子的心才能慢慢放开。
别怕孩子吃点小亏,有时候,经历了,他才会长本事。
四:规则意识和习惯的差别
别看孩子小,懂不懂规矩,其实从两三岁就能看出来了。
幼儿园讲秩序,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吃饭有时间,玩有范围,做错事要道歉,说话要举手。
哪个孩子守规矩,老师带起来省心;哪个没个章法,老师一头就大。
一般来说,妈妈带的孩子,规矩感会强一些。
现在的年轻妈妈大多懂得设边界,不是一味宠,而是有原则。
玩可以玩,但玩完得收;发脾气可以哭,但不能砸东西。
她们会在日常中慢慢引导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是靠吼,而是讲道理、立规则。
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进幼儿园自然懂得配合。
而不少老人带的孩子,是怕孩子哭、怕孩子委屈,心疼得不忍心立规矩。
一哭就哄,一闹就顺着来,东西乱扔、话不好听,也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结果孩子习惯了“我想怎么样就得怎么样”,一到幼儿园,发现别的小朋友不让着他、老师也不会惯着,就容易闹情绪,甚至发脾气。
我们平时带娃的时候,如果能从小让他知道界限在哪、怎么相处,他到了集体里就不会那么“水土不服”。
当然,我们不是说,谁带孩子就一定好,谁就一定不行。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老人带娃有老人的辛苦,妈妈带娃也有妈妈的压力。
但孩子总要长大,外面的世界不会事事顺着他。
我们要做的,不是互相埋怨,而是多理解、多配合,谁带都一样,关键是带得对。
只要我们愿意多看一眼孩子的表现,多学一点怎么引导他,孩子自然会越走越顺。
毕竟,咱们疼孩子,不就是盼着他将来有本事、能过得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