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特色阵地 激活为民服务新动能

广西田林县人大代表联络站,以“小站点”撬动“大服务”。立足产业发展、政务监督、跨省治理、乡村振兴四大领域,打造特色履职阵地,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转化为精准服务实践。2024年以来,各联络站累计解决企业和群众诉求200余件,助力推动产业项目投资超42亿元,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样本。

产业链上的“贴心站”:专业服务链赋能企业加速跑

在田林产业园区,财政经济与工商代表专业联络站构建“园区+企业+代表”服务闭环,组建由驻站代表陆海青等专业人士领衔的服务小组,通过“政策宣讲+精准对接+跟踪问效”模式打通助企“最后一公里”。2024年联合工信、税务等部门开展“送政策面对面”活动,推动“桂惠贷”累计投放381笔,投放金额高达5.79亿元。同步建立微信工作群,推出“码上找代表”服务,全年协调解决用地用工矛盾56起,帮助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个,总投资42.67亿元。在代表团队推动下,园区企业获专利授权10件、有效发明专利20件,田林林信木业通过香港STC认证,品牌竞争力显著提升。“代表每周进园区,政策红利直接送上门。”现代食用菌产业园总经理陈平点赞道。

政务窗口的“监督哨”:沉浸式监督倒逼服务提质增效

在田林县政务服务中心,“人大代表联系点”创新“360°沉浸体验”监督机制,13名跨领域代表每周一驻站开展“陪办找茬”。代表们跟随群众办理驾驶证换证、二手房登记等高频事项,从“流程精简度、办理时效、服务态度”三维度建立问题台账,近一个月收集满意度意见35条,推动整改服务态度问题8项。配套实行“交办—办理—督办—回复—反馈—归档”六步闭环管理,上线“扫码献言”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意见全覆盖,累计协调解决群众办事堵点3件,推动政务服务中心优化审批环节12项。

图片

人大代表面对面传授技术。田林县人大供图

跨省边界的“和谐桥”:桂滇联动绘就稳边富民新图景

田林县那比乡与云南富宁县阿用乡联合建立跨省(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以“四联工作法”(制度联建、要事联商、问题联解、发展联动)破题边界治理。两地共同制定8项协同管理制度,实行“双乡主席总调度、双召集人联络”机制,13名进站履职代表累计接待选民600余人次,解决跨省用水纠纷、林地权属等问题40余件。依托民族“赶圩日”“风流节”开展联合志愿服务30余次,组织跨省产业调研5次,互学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经验等。创新“代表+调解员”机制,联合调解山林权属、建房纠纷500余人次,化解矛盾20余起,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500 余人次,带动两地发展生姜、杉木产业带,实现边界群众从“争地界”到“共发展”的转变。那腊村村民李大叔感慨:“现在两省区乡亲同栽致富树,共饮一江水,日子越过越和睦。”

乡村振兴的“领路站”:代表带头激活产业振兴新动能

八桂瑶族乡渭标村人大代表联络站以“产业兴村”为抓手,乡代表李广安牵头探索“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成为群众公认的“姜书记”、致富“带头人”。2018年,他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各里屯试种3吨步姜获利20万元,次年带动120余户发展生姜种植700余亩,年产值达360万元,打造“生姜专业村”。针对生姜叶枯病、姜瘟病等难题,他引进半自动耕机械提升效率,编制《生姜病虫害防治手册》逐户指导,推动渭标村成为区域生姜种植标杆。如今,该村生姜产业从“试验田”发展为“富民产业”,带动周边3个村形成产业链,群众人均年增收超4000元。“当代表就要办实事,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李广安的承诺正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田林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一站一特色”建设,在产业一线当“贴心人”、在政务窗口当“监督员”、在跨省边界当“调和剂”、在乡村地头当“领路人”,实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阵地。未来,田林县将持续深化联络站功能建设,让“小站点”释放更多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的“大能量”。(黄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