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飓风阿尔文生成逼近墨西哥,西太平洋台风失踪继续,分析:拉尼娜后遗症

AI划重点 · 全文约1381字,阅读需4分钟

1.东太平洋进入2025年飓风季节,第一号热带风暴“阿尔文”在墨西哥西南方向生成,目前维持强热带风暴级别。

2.然而,西太平洋至今仍未见台风踪影,与2024年下半年持续至今的拉尼娜事件密切相关。

3.由于拉尼娜后遗症叠加大气年际变化,今年西太平洋台风生成数量可能偏少。

4.然而,随着5月下旬南海季风爆发,西太平洋可能迎来首个编号台风,最有可能的位置在菲律宾以东海域或南海中部海域。

5.未来几个月内,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数量或将迅速追赶,但前期台风生成后可能存在强度发展缓慢、路径复杂等不确定性。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一、东太平洋风暴登场:飓风季率先在美洲沿海启动

5月29日晚,东太平洋正式进入2025年飓风季节。第一号热带风暴“阿尔文”已经在墨西哥西南方向的海域生成,位置大约在科利马州曼萨尼约西南方570公里左右。根据监测资料显示,“阿尔文”目前维持着强热带风暴级别的强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0级,风速约为每秒25米,中心气压为999百帕。这一强度相当于我国的强热带风暴标准,在飓风命名体系中属于比较典型的初始级别热带系统。

图片

“阿尔文”目前正以每小时15至20公里的速度缓慢向偏北方向移动。从轨迹预判来看,它极有可能在后期靠近墨西哥西海岸,并在靠近陆地前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弱,最终以低压或热带低压形态登陆。虽然它的强度较弱,难以造成像大型飓风那样的破坏,但对于当地的沿海降雨、风浪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仍需高度防范。

图片

阿尔文的生成时间虽不算特别早,却也不算晚,基本符合东太平洋热带风暴的历史平均启动时间。这也意味着,美国及中美洲周边的飓风季节已经进入活动期,接下来类似的风暴生成频率或将逐步增多,对太平洋中东部各国的防灾系统提出新的考验。

图片

二、西太平洋持续沉默:异常静默背后的气候逻辑

相较于东太平洋的活跃,西太平洋至今仍未见台风踪影,这种局面实属罕见。截至5月底,2025年西太平洋范围内尚无任何热带气旋生成,成为多年罕见的空档期。通常情况下,西太平洋在4月或5月就会出现首个编号台风,但今年却迟迟没有动静,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

图片

这种反常现象背后,与2024年下半年突发并延续至今的拉尼娜事件密切相关。拉尼娜是一种海气耦合的气候异常模式,其主要特征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偏低,进而对全球大气环流产生显著影响。拉尼娜虽然通常对西太平洋有利于台风生成,但此次却出现了反向操作。

图片

原因之一是,拉尼娜在本轮过程中叠加了多个不利因子。一方面,拉尼娜导致高纬度冷涡活动增强,使得北方冷空气南下次数频繁,破坏了赤道附近大气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垂直风切变异常增强,尤其是在南海至菲律宾海一带,风切层厚度和强度都达到了不利于台风胚胎发展的水平。此外,副热带高压带位置偏东偏弱,也使得西太平洋缺乏稳定、高温、高湿的孵化场,直接限制了热带扰动的生长空间。总的来说,台风未能生成并非因为缺少热带扰动,而是这些扰动难以在目前的大气环境中维持结构和强度。而这些背后错综复杂的因素,恰恰是拉尼娜后遗症叠加大气年际变化的结果。

图片

 三、台风尚未登场,六月有望破局?

尽管5月底前西太平洋台风依旧缺席,但并不意味着全年都会如此沉寂。根据最新超级计算机分析,随着5月下旬南海季风正式爆发,南方水汽通道逐渐打开,大气层结正在发生显著变化。风切变正在逐步减弱,高层辐散增强,海面温度也呈逐步升高态势,这一切都为热带扰动的转化和台风胚胎的形成创造条件。

图片

从历史上看,台风季节的真正高潮往往出现在6月至9月之间,即使5月之前没有台风生成,也并不代表全年的台风数量会偏低。今年进入6月后,西太平洋可能迎来首个编号台风的生成,最有可能的位置在菲律宾以东海域或南海中部海域。这两个区域具备深厚的暖海层和逐渐有利的大气条件,是典型的台风摇篮。进入6月之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也将逐步西伸北抬,这意味着不仅生成条件改善,台风一旦生成,也更容易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再加上季风的水汽输送作用加强,未来几个月内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数量或将迅速追赶,拉平当前的滞后差距。

图片

不过,在可能出现的首个台风面前,也不能过度乐观。由于前期海温偏低及环流调整滞后,今年前期台风生成后可能存在强度发展缓慢、路径复杂等不确定性。特别是若台风登陆时与梅雨锋或强对流系统叠加,仍可能引发局地强降雨或城市内涝等问题。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