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及了!遵义“花式”过端午~

余庆河畔龙舟击水如雷贯耳

桐梓苗乡绣娘飞针走线绣出吉祥

务川古寨木杵起落糍粑飘香

赤水河畔酒企制曲忙

……


浓情端午  粽叶飘香

端午佳节已至

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在遵义各地徐徐展开

各族群众在欢声笑语中

共同迎接这一传统节日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余庆县


“下腰、跟上、手抬高”,在队长的指挥下,龙舟赛的参赛队员们在激昂的鼓声中,像一支离弦的箭冲向终点,队员们快速地划动着船桨,整齐划一的号子声响彻在余庆县牛场河上。

图片

余庆县教育系统龙舟代表队队长王艺说:“划龙舟讲究心齐,一个人慢了全队都受影响。我们练了一个月,争取端午赛出好成绩!大家劲儿往一处使,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



桐梓县


而在桐梓县马鬃苗族乡,端午的仪式感藏在苗家绣娘的指尖上。这里是桐梓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这两天,绣娘们围坐在一起,穿针引线填充艾草、制收口,不一会儿,一个个粽子形状的香包便在她们手中诞生,每一个都散发着淡淡的艾草清香,沁人心脾。

图片

据介绍,绣娘们缝制香包用的布料,是经蜡染技艺处理过后的纯棉布,填充物除了棉花之外,还会加入中药材艾草,起到纳祥、避暑、驱邪的作用。


‘粽子香包’是端午节的礼物,每一针每一线里都藏着祈福的话,希望大家身体健康、吉祥如意。”桐梓县马鬃苗族乡绣娘杨会芝说。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小小的香包,丝丝线线缠绕着苗家人对端午祥和、生活安康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苗族群众热爱生活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务川自治县


在“仡佬之源”务川自治县,端午不仅是味觉的体验,更是情感的纽带。大坪街道龙潭古寨的青石板路上,村民申修康家的柴火灶早已烧得通红,淘洗干净的糯米在木甑里咕嘟作响,蒸腾的热气裹着米香,漫过飞檐翘角,唤醒了古寨的清晨。

图片

仡佬族把端午节叫做“端阳节”,分为“小端阳”和“大端阳”,从农历五月初五到十五,出嫁的女儿、求娶的女婿都要带着礼物到父母家做客,叫做“送端阳”。端午期间,走亲访友,临走时主人家会给客人装上糍粑等吃食,叫做“回提篮”,寓意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糍粑制作好后,端午的主食就已完成,一家人围在方桌前,趁热将糍粑揪成小团,再裹上黄豆粉、白糖、蜂蜜,咬一口又香又甜。再配上腊肉、豆花等美食,这一餐团圆饭全家人都吃得开开心心。申修康说:“打糍粑要趁热,做人要实心,希望大家的生活像糍粑一样甜蜜。”



仁怀市


端午至,制曲忙,赤水河畔酒香飘。在仁怀市,各大白酒企业迎来一年一度的制曲黄金时节。当地酒企在坚守传统制曲工艺精髓的同时,借力科技赋能酿造,以创新驱动提升品质与效能,为白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图片

走进仁怀名酒工业园区的夜郎古酒业有限公司制曲车间,十多名制曲女工正在踩曲。“踩曲要求四边紧、中间松,做出龟背形状,以确保曲块松紧适度、透气性好,让微生物充分发酵,为酿造好酒打好基础。”制曲女工李花告诉记者。


据介绍,夜郎古酒业制曲车间每天制曲量约20吨,曲块踩制后先摊晾,再用干燥稻草包裹入仓,按“横三竖三”规范堆放,能有效维持曲块温度,促进升温发酵,让酒曲香味更加浓郁醇厚。


━ ━ ━ ━ ━

图片

记者:王钰燕 谢捷 肖文

余庆融媒 桐梓融媒 务川融媒 仁怀融媒

编辑:郑也 黄昆

编审:李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