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衣冠疗法”,今天依然人见人爱

转眼端午节即将到来,家家户户除了吃粽子挂菖蒲,还有那一枚枚玲珑别致的香囊甚是惹人喜爱,它们不仅是节日里的一抹亮色,还凝聚着古人“未病先防”的智慧。

图片

图片香囊的历史渊源

香囊由佩囊发展而来,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人们通过焚香来供奉神灵和祭祖,之后开始将各种香料置于囊袋中战国时期《楚·离骚》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记载了人们以香草作为佩戴物。

汉代已出现使用香囊进行避秽、防御疾病的记载,如考古学家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用中药制成的香袋、药枕,经专家鉴定为茅香、辛夷等中药,用于避不祥,杀虫害。

图片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绮地“信期绣”香囊

唐代丝绸之路的开通,香料品种逐渐增多,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香囊“避疫气,令人不染”,成为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重要实践。宋朝香料贸易已非常发达,《清明上河图》上也绘有民间的香料铺,香囊的样式也更加多样化。

图片
图片

明清时期,香囊的发展到达顶峰,其种类繁多、材质多样,无论男女老少皆可随身携带和赏玩。

图片

清《十二月月令图轴》之五月(局部):大人和小孩身上佩有香囊

如今,玲珑别致的香囊被应用于节令志庆、观赏品玩、中医药等多个领域,成为我国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团体标准《中药香囊(粉末型内芯)技术规范》(T/CACM 1568-2024将香囊定义为一种囊袋内装有中药作为内芯,具有装饰、清新空气、愉悦身心作用的日用品。

香囊的制作工艺

南宋《岁时广记》中载:“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可见古时人们也会对香囊的布袋以装饰,并且愈发精致。随着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实用性,最初的布袋香囊反而成为主流。

布袋香囊的制作方法多样,不同地域文化和个人偏好都会导致制作过程和细节有所区别。一般使用布料、五彩线、彩绳等材料,制作过程为绘图、描样、刺绣、裁剪、缝制、装饰等,复杂的香囊制作过程中刺绣有多种绣法,缝制又有各种针法,其工艺较为复杂。

《中药香囊(粉末型内芯)技术规范》(T/CACM 1568-2024规定,香囊袋应外观洁净、不掉色;缝制部分应牢固、针脚均匀,无断线、跳针;产品包装应密封,不应有内容物泄漏现象。

图片

 《中药香囊(粉末型内芯)技术规范》(T/CACM 1568-2024):囊袋内在质量要求

图片

香囊里都有哪些香料?

制作香囊时,香囊内芯要选择道地药材,晾晒至干燥,去除杂质,艾叶应揉搓成艾绒,其余药材粉碎成颗粒状,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装入透气性佳的棉麻袋或双层纱布袋中再缀以装饰。

图片
图片
图片

香囊的香料配伍堪称一门嗅觉艺术。调香师遵循君臣佐使的中医理论,君料就是一个配方中用量最大的香料,主导配方的主要香型;臣料就是配方中用量第二多的香料,起到辅助增香的作用;佐料(使料)是用量较少的香料,主要起到一些功能性作用。

图片

《中药香囊(粉末型内芯)技术规范》(T/CACM 1568-2024规定,香囊内芯粉所使用的中药原料应符合历版《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相关标准,不应使用明确标注为有毒的原料。

图片

《中药香囊(粉末型内芯)技术规范》(T/CACM 1568-2024):香囊内芯粉的感官、理化和卫生指标要求

制作香囊的药材主要分为芳香化湿类、芳香疏散类、芳香理气类、开窍醒神类等。比较常见的香囊有防蚊虫香囊、安神香囊、辟疫香囊、吸汗香囊和净化空气香囊。

常见香囊配方


图片
图片

预防感冒

藿香、佩兰、高良姜、苍术、桂皮、丁香、辛夷、白芷等。

提神醒脑

川芎白芷、苍术、冰片等;或山柰、樟脑、丁香、薄荷等。

 驱蚊防虫

丁香、薄荷、冰片;或艾叶、石菖蒲、苍术等。

 安神助眠

合欢花、佛手、西洋参、薄荷、琥珀、豆蔻、五味子等。



消费者在选购香囊时,要注意产品包装上应包含生产和经销单位联系方式、内芯药粉净含量、执行标准编号、内芯药粉原料种类、适用人群、注意事项等信息。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防潮和远离热源,另外有过敏体质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内容参考  

1.曾治君,刘洋,袁卫建,等.中药香囊的研究及发展现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7):3.

2.《中药香囊(粉末型内芯)技术规范》(T/CACM 1568-2024)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