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交火硝烟未散,莫迪的外交算盘却已翻开新篇。不到一个月后的巴西里约热内卢,金砖国家峰会将如期举行。而比起台前的官方议程,更令外交观察家们警觉的是——一场未正式敲定、却被多方频频提起的双边接触:莫迪,是否意图借此场合,与中国领导人面对面“破冰”?
战争之后,重建关系,这不是印度第一次做类似的事,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一场冲突,两条战线:从巴基斯坦转向中国
5月的印巴冲突,使南亚地缘格局骤然紧张。虽然胜负表面已分,但这场“战后余震”仍在持续外溢。中国与巴基斯坦的传统盟友关系自然成为印度舆论的宣泄对象,一时间中印关系因外围局势而变得微妙。
与此同时,一则传言如同火星般落入印度媒体焦灼的版面——中国疑似向巴方加快提供新一代隐形战机。无论传言真伪,这一消息迅速在新德里政坛引发轩然大波,令原本就紧绷的印中关系再度被聚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印度方面悄然将目光投向下月即将举行的金砖峰会。据新德里方面的消息人士透露,中印双方官员已就可能在峰会期间举行双边会晤进行非正式探讨。尽管中方目前尚未对外公开确认,但在去年的喀山峰会曾短暂恢复沟通基础的回忆尚存,令外界对本次“里约接触”多了一分期待。
莫迪的盘算:稳定中印,谋求战略回旋
对于莫迪而言,在印巴冲突之后选择寻求中印关系缓和,并不只是姿态。这背后是深层的战略算计。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日前公开表示,中印关系的根本仍是“互信、互重与互谅”。而更早之前,中国外长王毅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通话,双方各自释放出和解信号:王毅重申中方支持印巴通过协商寻求持久和平;多瓦尔则称战争非印度所愿,呼吁全面停火、恢复地区稳定。
可以说,即便表面紧张,中印外交背后依旧维持最低限度的沟通张力。这种低调的协调,本身就是莫迪对中印稳定关系仍存期待的体现。
为何如此?答案也不复杂。
一面是美方压力,一面是地缘算计
特朗普政府回归后的强势关税政策与战略压迫,对印度形成不小压力。尤其在美印贸易谈判卡壳、美国对华打压加剧的背景下,印度必须寻找战略缝隙以维护自身回旋空间。
表面上看,印度曾在贸易与外交上对中国略显强硬,如对中国产钢材加征关税、地方政府代表团窜访台湾等行为,但这些更像是一种“象征性自主”,而非真正战略对抗。
实际上,在关税与单边主义议题上,印度与中国存在广泛共识。在反对美国经济霸权的领域,中印早已在多边场合频繁互动。对莫迪政府而言,与其继续被美国战略裹挟,不如通过稳定中印关系,谋求南亚的地缘平衡。
特别是在印巴尚处停火后的紧张窗口期,如果再让中印关系失控,新德里将面临双重压力。对于莫迪而言,这不是“能不能承担”的问题,而是“必须避免”的前景。
金砖峰会:机会还是赌局?
从技术层面讲,在金砖国家峰会期间进行非正式会晤并无不可。去年的喀山即是范例。而从当前形势看,中国的态度将是关键变量。
中方此前曾多次强调,“龙象共舞”是中印之间唯一正确的选择。稳定的中印关系不仅符合双边利益,也有利于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格局。
但诚意,不是一句外交辞令可以换来的。
莫迪政府如果真想为中印关系注入“稳定剂”,就必须从根本上调整对华态度,尤其是在核心敏感议题上停止试探红线。
试图在一面派代表团赴台打“经济幌子”,另一面又高喊“中印合作”的姿态,是典型的“两面下注”。但在现实国际关系中,这种战术操作注定难逃识破。中国不缺耐心,但更不缺定力。一旦红线被触碰,回应必然果断。
印度的战略十字路口:历史不会无限重演
从历史维度看,印度曾多次因错误战略判断错失良机。如今,金砖峰会提供的窗口也许是又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
但机会从不垂青犹豫者。稳定中印关系,需要的不仅是言语配合,更要有实际行动。若莫迪政府真有意推动中印关系重回正轨,那就必须收起试探与旁敲侧击,用一致而清晰的外交逻辑,回应中国的战略信号。
否则,即便在里约同框,也不过是一次“镜头外交”的空转。
接下来,全球将密切关注:莫迪是否真能在巴西如愿以偿,亦或又将错过一次可贵的历史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