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五大任务践行见效|织密生态“一张网” 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在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构筑进程中,鄂温克族自治旗勇担使命,以“摸清家底、联动共治、科技赋能”为有力抓手,扎实推进生态安全屏障“一张图”“一张网”建设,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书写出精彩篇章。

作为呼伦贝尔市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关键节点,鄂温克族自治旗全面开启生态要素“大普查”行动。整合森林、草原、沙地、河湖等7大领域自然要素数据,同步收录草原禁牧、呼伦湖治理、沙地光伏一体化等重点工程信息,实现生态家底“一图呈现”。

截至目前,全旗已完成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调查、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排查等工作,累计梳理6家危废单位、21家加油站等重点监控对象数据,整合169个旗级政务信息系统,为全市生态数据“一张网”建设提供基层支撑。

鄂温克族自治旗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长姜德跃表示:“为构建高效有力的生态执法体系,打破部门壁垒,实现监管与执法‘双轮驱动’,鄂温克生态环境分局一方面通过持续推进网格化建设,按地域、产业等划分网格,配备专人及设备,执法人员定期巡查,精准发现并处理问题,提升监管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专项执法,集中开展危险废物、污染物超标治理等各类专项检查,2025年以来累计出动30人次,通过深入企业车间、项目现场,严格检查各项生产工艺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环节,督导企业持续规范化运行,有效保障全旗生态安全。”

为科学评估鄂温克产业园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有效防范潜在污染风险,5月27日,鄂温克生态环境分局召开鄂温克产业园地下水环境监测方案评审会,并依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了完善。本次建设方案累计设置了包括对照点、风险点、扩散点在内的13处地下水监测井,以构建全面、系统的“一张图一张网”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

鄂温克族自治旗依托“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多领域成效显著。2024年水土流失治理超额完成12万亩任务,借助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实现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审批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工作人员可实时掌握治理进展。同时布设固定监测样地,采用“地面调查+无人机+卫星遥感”模式,通过“日采集、周汇总、月分析”机制,精准采集植被盖度等核心数据,为草原森林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在草畜平衡监管中,针对休牧期违规放牧问题,旗内组建16个流动检查组,设立14个临时检查站,24小时不间断巡查劝返,累计下达整改通知14份、立案5件,劝返牲畜超千头只,织密了草原保护“监管网”。

2025年,鄂温克族自治旗规划防沙治沙2万亩,退化林修复0.3万亩,草原改良5万亩,同步储备沙帐芦苇1500吨,并提前完成地块落图,为筑牢沙地“绿色防线”做好充分准备。

全旗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编制《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启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制定了历史遗留采坑三年修复计划,推动在期矿山治理方案全公示、全落实,真正让“生态伤疤”蜕变为“绿色景观。

鄂温克族自治旗自然资源局矿产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股工作人员王美玲说:“矿山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填坑复绿’,而是要让‘生态伤疤’实现从‘治愈’到‘重生’的质变。根据《绿色矿山建设规划》,我们同步启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针对历史遗留采坑制定‘三年修复攻坚计划’,从地质灾害治理、土壤改良到植被重建形成全链条方案。我们要求在期矿山治理方案‘全公示、全落实’,就像给每个矿坑开‘治疗处方’,既要治好‘外伤’,更要修复生态‘肌理’。”

鄂温克族自治旗将加快“一张图”“一张网”综合指挥平台建设,推动生态数据跨部门共享、执法业务协同联动。同时,深化生态环境、林草、公安等多部门协作,建立基层执法线索移送机制,构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现代化监管体系。从“数据整合”到“智慧治理”,鄂温克正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坚实的基层力量。(代牟、张悦)

来源:鄂温克族自治旗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