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在特朗普高调宣布第二任期经济计划的第二个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毫不留情地送上一纸判决:他的“解放日关税”,非法,越权。而就在同一天,北京也发出一声低沉却精准的回应——四字,“不得人心”。
这四个字,不只是对特朗普任期内关税战的一句评语,更像是一记提前落地的总结。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明确: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损人害己,最终“不得人心”。
这一评语与法院裁定遥相呼应,巧合背后,是中美对彼此动向的深刻把握,也是一次在言语与制度层面同时完成的“双杀”。
法庭的锤声:美国判了自己总统的“国家紧急状态”
这场关税风暴,源自特朗普政府2019年宣布的一项“解放日”经济措施。名义上是恢复美国工业尊严,实则通过《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为自己争取加征关税的无限权力。特朗普彼时宣布,美国遭受来自全球的“经济侵害”,需要进入紧急状态。
这一声明的法律配套逻辑,是利用1977年的那部法案,将总统权力覆盖至几乎所有进口商品,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制造业产品。但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用最干脆的方式回应了这套逻辑:“并不成立”。
法院认为,《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并未赋予总统如此广泛的单边行动权限。特朗普将国内政治需要包装成“紧急状态”,然后赋予自己对国际贸易进行战争级干预的权力,这一思路在美国三权制衡架构下站不住脚。结论清晰:越权。
更具标志性的,是法院专门提及特朗普针对中国的关税加征行为,明确界定为“不合法”。理由则是,这些措施并未如总统所称,解决任何所谓的“威胁”。一句话,打回原形。
“不得人心”不是句评论,而是对美政权逻辑的冷眼旁观
这场司法审判,也在悄然反映美国内部的撕裂。
从共和党内部到产业资本,从制造业工会到自由贸易倡导者,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从一开始就没有形成“合唱”。即使是共和党内最坚定的鹰派,也未能就“国家紧急状态”达成共识。更遑论产业界早已怨声载道,农业州的农民甚至被迫依赖联邦补贴过活。
此刻,当美国司法系统正式以“非法”和“越权”为特朗普的政策盖章,华盛顿的政治温度也骤然上升。
不仅如此,随着裁决公布,特朗普的支持者开始面临一种结构性的动摇:这场高举“美国优先”旗帜的征税运动,究竟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一场法律与现实皆不支撑的个人豪赌?
反对者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口“法律锤子”,必然将“非法”一词打造成政治战的武器。在选举年,这将是一张攻防两用的王牌,甚至可用于质疑特朗普本人的执政合法性。
被反噬的“关税外交”:国际反击与国内焦灼的并轨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裁决不仅是美国内部政治与法律的一次校准,也可能触发国际社会的结构性连锁反应。
对那些曾被特朗普威胁加征关税的国家而言,这一裁决无异于“开闸信号”。特朗普必须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法律应对与公众说服上,这就削弱了他继续推动单边贸易战的力度。
而对于中方而言,这种“不得人心”的定性,更像是一次节奏上的精妙踩点。特朗普政策的失败,在国际体系中已然产生层层波纹。中方在此时“复读”原则性立场,不是重复过去,而是精准打点式地再次钉牢——这是失败者的注脚。
关键在于,中美双方正在尝试进入新一轮经贸接触阶段。特朗普曾在某些核心议题上示弱,这在中方视角下并不构成“战略让步”,但却形成了节奏制高点。
此刻外交部发言人的那句“不得人心”,就像在高空中轻轻丢下的一粒石子——看似无力,却因时机得当,恰恰砸在了特朗普政治叙事的脊梁骨上。
法律还账,言辞下刀,“胜利者”的镜像崩塌
在美国内部,司法机关已完成了对于这场“关税大跃进”的第一次系统性清算。而中方以四字回应,不仅概括了过去六年中美经贸博弈的结构性结果,更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了“秩序守望者”的稳定人设。
曾经自诩用关税翻盘、用威胁撬动全球贸易规则的特朗普,如今正面对这样一种局面:过去的“国家紧急状态”成为自己政绩履历上的不合格项,而未来的贸易谈判,却要在失去“强权工具”的情形下推进。
对他而言,这才是最致命的——不是法律宣判了他越权,而是世界开始学会忽略他的吼声。
至于“不得人心”这四字,它不只来自中国外交官的口中,更像是整个时代共同的背书。它终结了一场高举“美国优先”的空战,也揭露了一个深陷合法性危机的“胜利叙事”。